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3年  19卷  第2期

栏目
显示方式:
封面
2023-02期封面+目录
2023, 19(2).
摘要:
研究论文
拉尼娜事件前后北部湾鱼类群落结构变化研究
李淼, 许友伟, 孙铭帅, 范江涛, 李佳俊, 张魁, 陈作志
2023, 19(2): 1-11. doi: 10.12131/20220144
摘要:
拉尼娜事件会影响鱼类的生活史和多样性,导致不同海域鱼类群落结构的演替。为掌握拉尼娜事件对北部湾鱼类群落结构的潜在影响,根据2006年7月和2008年7月北部湾海域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数据,分析拉尼娜事件发生前后鱼类群落结构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6年夏季优势种为发光鲷 (Acropoma japonicum)、竹荚鱼 (Trachurus japonicus),2008年夏季优势种为竹荚鱼、蓝圆鲹 (Decapterus maruadsi)、发光鲷,竹荚鱼和发光鲷为两航次共有优势种。多样性指数 (H') 与均匀度指数 (E1E2) 在年际间差异不显著,丰富度指数 (D') 差异显著。以发光鲷为代表的暖温性鱼类资源密度下降;以竹荚鱼、蓝圆鲹为代表的暖水性鱼类资源密度升高,并向北部湾沿岸方向移动,北部湾沿岸站点 (C1—C22) 的各指数在拉尼娜事件发生前后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聚类分析和非线性多维尺度排序结果表明,鱼类群落空间分布较为稳定,主要差异在海南岛西部沿岸。拉尼娜事件引起北部湾海域水温降低、初级生产力升高,导致竹䇲鱼、蓝圆鲹等小型中上层鱼类资源密度升高。在捕捞压力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研究认为北部湾鱼类群落结构在拉尼娜事件前后存在显著的年际变化和物种更替现象。
湛江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及其受干扰程度
李北兴, 黎傲雪, 董建宇, 吕少梁, 王学锋
2023, 19(2): 12-20. doi: 10.12131/20220199
摘要:
大型底栖动物是潮间带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的良好指示生物。湛江湾是粤西最大的港湾,为揭示湛江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和受干扰程度,为其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分别在2020年8月 (夏季) 和2021年1月 (冬季) 实地调查了湛江湾5个不同人类活动胁迫下的断面 (东海岛、东头山岛、鹿渚村、特呈岛和海湾大桥),分析了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栖息密度与生物量空间分布以及生物多样性,并采用分类学多样性指数和栖息密度-生物量比较 (Abundance-biomass comparison, ABC) 曲线分析了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受干扰程度。结果表明:1) 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98种,其中软体动物最多 (45种) ,其次为节肢动物 (26种) 和环节动物 (19种) ;2) 5个断面大型底栖动物夏、冬季的平均栖息密度分别为174和187 个·m 2,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71.27和188.38 g·m 2,均表现为冬季大于夏季;软体动物疏纹满月蛤 (Lucina scarlatoi) 和节肢动物白脊管藤壶 (Fistulobalanus albicostatus) 为冬夏两季的共有优势种;3) Bray-Curtis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分析 (nMDS) 结果表明,不同季节5个断面均可分为4个亚群,其中鹿渚村和海湾大桥为一个亚群,东头山岛和特呈岛为一个亚群,而东海岛夏、冬季各为一个亚群;4 ) 分类学多样性指数和ABC曲线对湛江湾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群落受扰动分析评估结果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分类学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东头山岛断面和受旅游休闲影响较大的海湾大桥断面冬季受干扰程度相对严重,而ABC曲线则显示受贝类养殖影响的鹿渚村断面夏季受干扰程度较为严重。研究表明人类活动已经对湛江湾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群落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
基于北斗船位数据的南海外海灯光罩网渔船作业特征研究
孙慧岩, 周艳波, 马胜伟, 田骥, 徐景春, 刘智瑛, 毕洁婷, 吴洽儿
2023, 19(2): 21-30. doi: 10.12131/20220254
摘要:
灯光罩网是中国南海外海主要捕捞作业方式之一。为加强对南海外海灯光罩网渔船生产监测和渔船捕捞活动的有效管理,根据2017年2—5月南海外海灯光罩网渔船北斗船位数据,分析定位时间、经纬度等特征,结合作业时间、等深线等采用多层过滤法判断渔船作业状态;通过阈值筛选渔船作业的位置和时间,采用过滤窗修正法对船位点状态进行修正,计算渔船作业时长,并与渔民实际记录的纸质捕捞日志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北斗船位数据提取结果和渔民实际记录的结果误差较小,航次准确率为100%,航次天数准确率为94.30%;相同作业日期准确率为92.72%;作业时长总平均绝对误差为1.12 h,平均相对误差为2.1%,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研究设计的灯光罩网渔船状态判断、作业位置确定、作业时长提取和捕捞努力量计算方法可为灯光罩网作业分析和其捕捞强度量化提供新思路。
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资源不同尺度的空间格局特征
王志华, 杨晓明, 田思泉
2023, 19(2): 31-41. doi: 10.12131/20220046
摘要:
长鳍金枪鱼 (Thunnus alalunga) 是延绳钓渔业主要捕捞目标物种,占金枪鱼年渔获量的1/3。南太平洋的长鳍金枪鱼资源丰富,探究其渔业资源的空间格局特征,分析是否存在空间尺度差异,对其渔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根据2015—2019年中国大陆延绳钓渔捞日志数据,按季度以3种空间尺度进行聚合 (1°、2°和5°),以及中西太平洋渔业委员会提供的5°网格数据,分别计算其空间格局特征,以比较不同空间尺度下资源分布格局的差异。结果表明:1) 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资源空间格局方向特征的椭圆扁率大,所有尺度的空间格局均呈现显著的东西向分布,且资源的空间格局特征 (资源的分布范围、扁率、分布方位角等) 呈明显的季节性波动特征;2) 同源的3种不同尺度数据反映的资源空间格局差异性较小,而不同源数据反映的则差异性较大;3) 在同尺度5°网格数据中,相较于中西太平洋委员会数据,渔捞日志数据中空间格局的资源中心更偏东南,偏东约10°经度;4) 采用较大尺度聚合的数据反映出的资源空间聚集特征更强,且不同尺度数据得到的资源空间热点区域有一定差异。
华南地区大刺鳅的遗传结构与群体动态历史研究
高尚, 李跃飞, 李捷, 陈蔚涛
2023, 19(2): 42-49. doi: 10.12131/20220200
摘要:
为掌握华南地区大刺鳅 (Mastacembelus armatus) 的遗传种质资源现状,并为其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采集了华南地区7个独立水系的16个地理群体共计140尾大刺鳅样本,基于Sanger测序获得了2个线粒体基因 (COICytb),综合多种分析方法对其遗传结构和群体动态史展开研究。结果表明,华南地区大刺鳅群体形成了3个谱系 (I、II和III),分化时间介于0.596~0.676 Ma (百万年前)。此外,单倍型网状图发现不同谱系群体存在共域分布的现象,并提示海南岛群体与大陆群体之间可能存在两条扩散路线。群体遗传分析发现大刺鳅群体间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 (FST=0.676, P<0.001),并且符合距离隔离模式 (R=0.463, P=0.001),暗示空间距离是造成大刺鳅遗传分化的一个重要因素。种群动态历史分析表明,大刺鳅群体可能在0.025 Ma经历了种群扩张事件。
凡纳滨对虾淡化养殖池塘浮游细菌群落时空变化及其对理化因子的响应
祁峰, 热比古丽·沙吾提, 咸玉兰, 韩军军, 米乃瓦尔·木衣提, 陈韩飞, 孙世萍, 马燕武, 陈朋
2023, 19(2): 50-61. doi: 10.12131/20220192
摘要:
浮游细菌调控是对虾养殖水体环境控制策略的核心内容,探究浮游细菌群落构建的一般规律,可进一步推动对虾养殖水体水质调控技术的研究。运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凡纳滨对虾 (Litopenaeus vannamei) 淡化养殖池塘进行了12次周际调查。结果显示,48个样品共获得2 854个操作分类单元 (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 OTU,97%相似性),序列比对发现古细菌2门1纲1科1属,细菌30门59纲98目199科433属,其中优势菌群25属。优势菌群在组成上有较高的相似性,但各池优势菌群在分布和相对丰度变动上有较大差异。各池系统发育多样性指数总平均值为77.57,变幅为24.39~111.65;香农多样性指数总平均值为3.96,变幅为2.64~5.06;物种丰富度指数总平均值为716,变幅为229~1 054。非度量多维标度分析 (Non-metric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NMDS) 表明各池塘浮游细菌群落在养殖初期差异较大,中、后期差异减小,冗余分析 (Redundancy analysis, RDA) 显示活性磷、碱度、溶解氧和硫化物可显著影响浮游细菌的群落结构。
温度对织锦巴非蛤稚贝生存和生长的影响
吴加莹, 戴明姝, 刘志刚, 刘晓坤
2023, 19(2): 62-69. doi: 10.12131/20220155
摘要: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观察了温度对织锦巴非蛤 (Paphia textile) 稚贝生存和生长的影响,以期为该贝中间培育场地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 稚贝的48 h半致死低、高温分别为4.95、33.39 ℃;96 h的半致死低、高温分别为8.68、32.49 ℃;15 d半致死低、高温分别为12.09、31.02 ℃;2) 在持续15 d的实验中,10 ℃时,稚贝在第10天全部死亡;32 ℃时,第15天的成活率仅为16.67%;3) 以稚贝在15 d内50%个体稳定存活的高、低端温度作为生存临界温度,稚贝适宜生存温度范围为12.09~31.02 ℃;以成活率最高的一组或几组 (组间差异不显著)为依据,稚贝最适生存温度范围为14~28 ℃;4) 以平均日增长达到最佳组的30%所对应的高、低端温度为依据,稚贝适宜生长温度范围为16.62~31.14 ℃;以平均日增长最高的一组或几组 (组间差异不显著)为依据,最适生长温度范围为24~28 ℃,最适生长温度在适宜生存温度范围内明显偏向高温端。综上,推测织锦巴非蛤稚贝适宜在南方海区潮下带水温不超过31 ℃的海底底播中培。
亚硝酸盐和微塑料胁迫对凡纳滨对虾鳃中免疫、解毒代谢和渗透调节相关指标的影响
邢逸夫, 段亚飞, 韦政坤, 朱轩仪, 黄建华, 张家松
2023, 19(2): 70-77. doi: 10.12131/20220176
摘要:
鳃是对虾重要的呼吸器官,是亚硝酸盐毒性效应的主要靶器官,也是微塑料主要富集的部位之一。鳃组织参与了对虾渗透调节、氮排泄、免疫功能等生理过程,对对虾维持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为研究亚硝酸盐和微塑料单因素及复合胁迫对凡纳滨对虾 (Litopenaeus vannamei) 鳃组织生理功能的影响,将对虾分为对照组、20 mg·L−1亚硝酸盐胁迫组 (NIT)、10 µg·L−1微塑料胁迫组 (MP)、20 mg·L−1亚硝酸盐和10 µg·L−1微塑料复合胁迫组 (NM),于第14天测定对虾鳃中相关指标变化。结果显示:1) 氧化应激指标丙二醛 (MDA)、过氧化氢 (H2O2) 浓度及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过氧化氢酶 (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Px) 活性在胁迫后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2) 解毒代谢指标细胞色素P450基因 (CYP450) 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 (GST) 相对表达水平在胁迫后发生不同程度的紊乱;3) 渗透调节指标如离子转运酶液泡型ATP酶 (VATP)、Na+/H+交换体7 (NHE7)、Na+/K+-ATP酶亚基α (NKA-α)、Na+/K+-ATP酶亚基β (NKA-β)、碳酸酐酶 (CA) 和水通道蛋白TIP4-1 (TIP4)、钙通道蛋白1 (CCP)、氯通道蛋白2 (CLC)、水通道蛋白 (AQP) 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在胁迫后发生不同程度的紊乱;4) 细胞凋亡因子基因 (CASP-3) 相对表达水平在3个胁迫组均显著降低 (P<0.05)。由此推断,亚硝酸盐和微塑料胁迫会诱导凡纳滨对虾鳃中免疫、解毒代谢和渗透调节相关指标变化,进而影响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Asterarcys sp. 海水藻株对UV-B辐射的响应及生理机制研究
吕金亭, 裴海伟, 卫华宁, 吴华莲, 李涛, 吴后波, 向文洲
2023, 19(2): 78-88. doi: 10.12131/20220140
摘要:
为探究微藻对UV-B辐射的响应及生理机制,进一步提高微藻的潜在应用价值,以Asterarcys sp. SCSIO-44020海水藻株为研究对象,设置5个UV-B辐射处理组 (0、10、30、50和70 min),各组对应的辐射剂量分别为0、150、460、770和1 050 mJ·cm−2,从接种第一天开始,每隔48 h辐射处理1次,直至培养末期,开展UV-B辐射对该藻株的生理生化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该藻株经20 d培养后,与对照组相比,10~50 min处理组的UV-B辐射对藻株生长无显著影响 (P>0.05),70 min处理组对其生长则有显著抑制 (P<0.05)。随着UV-B辐射时间的增加,蛋白质含量呈逐渐上升趋势,总脂含量反之,但各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类菌胞素氨基酸 (Mycosporine-like amino acids, MAAs) 和总类胡萝卜素含量随UV-B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加,70 min处理组MAAs含量达到最高,为对照组的1.75倍;而50 min处理组的总糖和MAAs产量达到最高,比对照组分别提高了12.40%和57.61%。综上所述,Asterarcys sp. 海水藻株具有极强的抗UV-B辐射能力,MAAs增加是其适应紫外辐射的关键,间歇式的50 min UV-B辐射处理可作为该藻株生产MAAs等微藻产物的有效调控手段。
不同流速对豹纹鳃棘鲈摆尾频率和血液生理的影响
钱振家, 徐金铖, 张成林, 余友斌, 刘晃
2023, 19(2): 89-97. doi: 10.12131/20220153
摘要:
水流是影响鱼类生理和生长的重要生态因子之一,探究豹纹鳃棘鲈 (Plectropomus leopardus) 受流速胁迫呈现的应激水平变化,掌握其耐受的最大流速,可为网箱养殖选址、集约化流水养殖和深远海工船养殖提供理论基础。以体长 (11.38±1.48) cm、体质量 (34.71±11.57) g 的豹纹鳃棘鲈为研究对象,通过自制鱼类游泳实验装置,设计静水对照组 [0 cm·s−1或0 BL·s−1 (体长·秒−1)] 和3组实验组 (11.4、22.8和34.2 cm·s−1对应1、2和3 BL·s−1),探究40 min水流刺激对豹纹鳃棘鲈摆尾频率变化、血糖、血液中乳酸和皮质醇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摆尾频率与水流速度之间呈线性正相关关系;血糖和血液中皮质醇含量随摆尾次数增多呈线性增长趋势,乳酸随摆尾次数增多呈非线性增长趋势。超过2 BL·s−1流速会导致豹纹鳃棘鲈血液中皮质醇含量显著升高 (P<0.05)。当流速达3 BL·s−1时,血液中乳酸和血糖含量显著升高 (P<0.05)。综上,豹纹鳃棘鲈对流速的耐受上限为2 BL·s−1。当养殖水体流速高于2 BL·s−1时,应激水平和代谢负荷显著增加 (P<0.05),出现胁迫效应。研究结果可为养殖工船制荡和网箱养殖水域选址提供参考。
梭鲈ho1基因的克隆及其低氧胁迫下表达分析
吉宇丹, 孙志鹏, 吕伟华, 鲁翠云, 曹顶臣, 刘天奇, 周佳, 郑先虎
2023, 19(2): 98-106. doi: 10.12131/20220187
摘要:
梭鲈 (Sander lucioperca) 对低氧极敏感,在集约化养殖和苗种运输过程中易发生低氧应激和死亡现象。为探究血红素加氧酶1 (Heme oxygenase 1, HO1) 在梭鲈响应低氧过程中的调节作用,通过RACE (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 技术克隆了梭鲈ho1基因,其cDNA全长为1 256 bp,包含840 bp的开放阅读框 (Open reading frame, ORF)、162 bp的5'非编码区 (Untranslated region, 5'-UTR) 和254 bp的3'-UTR,编码279个氨基酸。多重序列比对显示,梭鲈HO1与翘嘴鳜 (Siniperca chuatsi)、舌齿鲈 (Dicentrarchus labrax) 和大口黑鲈 (Micropterus salmoides) 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分别为91.84%、88.69%和88.11%。实时荧光定量结果显示,ho1基因在所有检测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脑组织中高表达,其次是肾、肝、鳃等组织。低氧刺激前3 h,梭鲈ho1主要在皮肤、鳃中响应;低氧胁迫3 h后,ho1主要在心、肝、肾中发挥转录调控作用。复氧12 h,除肝脏外,梭鲈其他组织ho1的相对表达量均可恢复正常,低氧刺激对肝组织ho1的表达产生了较大影响。研究表明,ho1基因参与梭鲈响应低氧的分子调节机制并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可为深入了解梭鲈低氧胁迫遗传机制提供理论参考。
水草种植模式对全雄中华绒螯蟹成蟹养殖性能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张光宝, 姜晓东, 陈文彬, 周文全, 罗明, 吴旭干
2023, 19(2): 107-115. doi: 10.12131/20220260
摘要:
中华绒螯蟹 (Eriocheir sinensis) 雌雄分养是一种新型的成蟹养殖模式,伊乐藻 (Elodea nuttallii)、轮叶黑藻 (Hydrilla verticillata) 和苦草 (Vallisneria natans) 是成蟹池塘养殖过程中的常用水草。为探索全雄成蟹池塘养殖条件下适宜的水草种植模式,比较了4种常见水草种植模式 [单一伊乐藻、单一轮叶黑藻、伊乐藻∶轮叶黑藻 = 1∶1 (覆盖面积比)、伊乐藻∶轮叶黑藻∶苦草 = 1∶1∶1 (覆盖面积比),分别记为Mode I—IV] 对中华绒螯蟹生长、性腺发育、养殖性能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1) 4种水草种植模式对全雄成蟹养殖过程中的体质量无显著影响,但9—10月对4组蟹的体质量增长率和特定生长率有显著性差异,其中Mode I组最高,Mode II组最低 (P<0.05);2) 4组蟹的生殖蜕壳率、性腺指数和肝胰腺指数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8月底两种混合水草模式的蟹生殖蜕壳率略高于单一水草组,11月中旬Mode I组的肝胰腺指数和性腺指数均略高于其余组 (P>0.05),分别约为7.8%和3.3%;3) 在最终成蟹规格分布上,Mode I组大规格雄蟹 (≥250.0 g) 比例最低 (P>0.05),小规格雄蟹 (150.0~174.9 g和<150.0 g) 比例最高 (P<0.05)。4种水草种植模式下全雄中华绒螯蟹养殖成活率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Mode II和Mode III组的成活率和产量相对较高,且饲料系数相对较低;4) 在经济效益上,Mode II和III组的饲料投入相对较多,Mode II和Mode IV组的水草投入略多,Mode II组的总收入、净利润和投资回报率最高,Mode IV组最低。综上所述,全雄中华绒螯蟹成蟹池塘养殖过程中,种植轮叶黑藻 (Mode II) 或伊乐藻与轮叶黑藻混合种植模式 (Mode III) 可以提高成蟹养殖性能和经济效益。
基于三次B样条曲线与动态窗口算法的桁杆轨迹规划
戴阳, 姚宇青, 郑汉丰, 韦波, 杨昱皞, 王永进, 张禹
2023, 19(2): 116-123. doi: 10.12131/20220048
摘要:
针对当前中国南极磷虾 (Euphausia superba) 捕捞自动化水平较低、人工观察探渔仪图像确定捕捞深度易产生误差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南极磷虾声呐设备元数据的动力桁杆轨迹规划方法。首先解析水声学仪器EK80科学回声探测仪传回的数据,得到磷虾在不同深度下的目标强度,用统计学方法确定磷虾在该深度下的资源量,以此得到每个水平距离 (X) 对应的磷虾最密集的深度 (Y),再利用三次B样条曲线和动态窗口算法分别进行全局和局部路径规划,规划路线通过这些磷虾最密集的深度。结果显示,规划路径全长1 054 m,总用时614 s,动态窗口算法跟踪的最大偏离距离仅为3.3 m,小于预计的最大偏移距离 (5 m)。所提出的方法具有以下优点:1) 有效避免人工判断资源量深度产生误差而对捕捞量造成影响,提高捕捞效率;2) 实现自动规划捕捞效益最佳的桁杆前进路线。
酶解褐藻寡糖对鲢肌原纤维蛋白在模拟口腔消化中的影响
丛海花, 周倩, 吴酉芝, 逯晓燕, 杨天
2023, 19(2): 124-132. doi: 10.12131/20220204
摘要:
将鲢 (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 加工成肉糜制品能增加消费者的接受度从而提高其经济价值,酶解褐藻寡糖 (Enzymolysis alginate oligosaccharide, EAO) 能与鲢肌原纤维蛋白 (Myofibrillar protein, MP) 快速反应,提高食品的功能特性。食物经口腔加工后会发生明显的物理、化学变化。为了解肌原纤维蛋白在鲢消化过程中的结构变化,明确口腔消化对褐藻寡糖修饰后的肌原纤维蛋白的影响,从新鲜鲢中提取了肌原纤维蛋白,并向其中添加0.45 mg·mL−1的酶解褐藻寡糖获得寡糖-蛋白复合物 (EAO-MP),考察了鲢肌原纤维蛋白 (M组) 与寡糖-蛋白复合物 (A组) 在模拟口腔消化中的傅里叶红外光谱、内源性荧光光谱、紫外吸收光谱、巯基含量、氢键含量、表面疏水性的变化差异。结果显示:经过模拟口腔消化后,M组无规卷曲结构、总巯基含量增加,表面疏水性显著降低 (P<0.05),说明肌原纤维蛋白由于模拟口腔消化液的作用,二级、三级结构发生了改变;添加酶解褐藻寡糖后的A组无规卷曲结构下降了2.97%,A组在3个不同消化时间点 (0、5、15 s) α-螺旋结构相比M组分别增加了7.29%、2.73%、5.55%;氢键含量显著增加 (P<0.05),说明肌原纤维蛋白与酶解褐藻寡糖通过氢键作用结合为共价聚合物;巯基含量显著降低,表面疏水性呈升高趋势,说明酶解褐藻寡糖的加入促进肌原纤维蛋白在模拟口腔消化液中展开蛋白结构。综上,酶解褐藻寡糖的添加能促使鲢肌原纤维蛋白分子结构在模拟口腔消化液中展开,推测这可能有利于蛋白后续的消化吸收。
渗透处理对冷冻干燥罗非鱼肉品质和肌原纤维蛋白的影响
韦丽娜, 李来好, 郝淑贤, 黄卉, 杨贤庆, 相欢, 赵永强, 岑剑伟, 魏涯
2023, 19(2): 133-141. doi: 10.12131/20220256
摘要:
为探究渗透处理在提升罗非鱼肉冷冻干燥效率、改善干制品复水后品质的影响,为罗非鱼肉冷冻干燥产品开发提供理论支持,使用食盐、丙二醇、复合渗透剂 (食盐+丙二醇) 预处理罗非鱼肉,再结合烫漂处理后进行冷冻干燥,分析了渗透剂预处理对其肉蒸煮损失、冷冻干燥特性、复水率和肌原纤维蛋白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食盐、丙二醇和复合渗透剂均能降低罗非鱼肉的蒸煮损失,提高其干燥效率。复合渗透处理冷冻干燥用时最短 (19 h),食盐和丙二醇渗透处理后鱼肉干燥时间 (20 h) 较对照组 (24 h) 明显缩短。丙二醇与复合渗透剂显著提高了干制鱼肉的复水性 (P<0.05),其中丙二醇渗透处理干制鱼肉的复水率最高 (71.11%),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 (P<0.05)。食盐渗透对干制鱼肉复水后的质构影响显著 (P<0.05),其中对硬度和弹性影响最大,分别为 (94.3±3.9) g和 (3.44±0.23) mm;丙二醇添加对鱼肉硬度无显著影响,但可提高鱼肉弹性。添加食盐加速肌原纤维蛋白氧化,肌原纤维蛋白质量浓度和巯基质量摩尔浓度分别下降0.32 mg·mL−1和0.47 μmol·g−1,表面疏水性和羰基质量摩尔浓度分别增加4.10 μg和0.23 nmol·mg−1 ;SDS-PAGE电泳图谱显示肌球蛋白重链条带发生降解消失;丙二醇渗透保护剂减缓预冻过程中冰晶生成,抑制蛋白氧化,离子键和氢键质量浓度分别提高了0.65和0.33 mg·mL−1,二硫键质量浓度降低 (P<0.05),提高了蛋白稳定性。因而食盐和丙二醇复配使用可有效抑制加工过程中的蛋白氧化,保持干制鱼肉复水后良好的食用口感。综合考虑,真空冷冻干燥前可采用复合渗透处理罗非鱼肉。
不同交联剂对琼胶/海藻酸钠复合膜性能的影响
王牌, 杨少玲, 戚勃, 杨贤庆, 李春生, 王迪, 赵永强, 李来好, 胡晓, 陈胜军
2023, 19(2): 142-149. doi: 10.12131/20220134
摘要:
琼胶和海藻酸钠是从海藻中提取的亲水性胶体,具有良好的成膜性和生物降解性。为提高琼胶/海藻酸钠复合膜的应用性能,以琼胶、海藻酸钠为成膜基料,甘油为增塑剂,阿魏酸、单宁酸、柠檬酸和丁二酸为交联剂,采用溶液浇筑法制备了琼胶/海藻酸钠复合膜,通过测定复合膜的机械性能、耐水性、阻湿性、不透明度、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FT-IR) 和微观结构,研究了4种交联剂对复合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交联剂均显著提高了复合膜的拉伸强度、耐水性和阻湿性 (P<0.05),但显著降低了膜的透明度 (P<0.05),且当阿魏酸和单宁酸添加量为5%、柠檬酸和丁二酸为10%时,交联剂对复合膜的改善作用最好。4种交联剂中,柠檬酸交联膜的性能最好,当添加量为10%时,其拉伸强度为46.98 MPa,断裂伸长率为17.87%,水溶性为24.17%,溶胀率为38%,水蒸气透过率为0.51 g·mm·(m2·h·kPa)−1。FT-IR分析显示,柠檬酸和丁二酸通过与琼胶和海藻酸钠分子中的羟基 (−OH) 发生酯化反应,改善复合膜的性能,阿魏酸和单宁酸通过与琼胶和海藻酸钠形成分子间氢键实现交联。扫描电镜分析结果表明,琼胶和海藻酸钠的相容性良好,交联剂可使复合膜截面更加致密、光滑。因此,适量添加4种交联剂可不同程度地改善琼胶/海藻酸钠复合膜的理化性能,为包装薄膜的制备及应用提供科学参考。
研究简报
光裸星虫SERCA基因克隆及在卵母细胞中的表达分析
苏泳霖, 钟如卓, 郭志诚, 王庆恒
2023, 19(2): 150-160. doi: 10.12131/20220226
摘要:
细胞内钙离子 (Ca2+) 浓度的变化是介导卵母细胞成熟的重要因素。肌质网/内质网Ca2+-ATP酶 (Sarco/endoplasmic reticulum calcium adenosine triphosphatase, SERCA) 属P型ATP酶家族成员,是细胞内Ca2+转运的重要调控蛋白。前期转录组分析显示,光裸星虫 (Sipunculus nudus) SERCA (Sn-SERCA) 的表达量在卵母细胞发育过程中差异显著,为进一步研究SERCA在卵母细胞不同发育阶段中的作用,利用RACE技术得到Sn-SERCA cDNA全长,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Sn-SERCA在各卵母细胞发育时期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Sn-SERCA全长为3 840 bp,5'非编码区 (UTR) 为196 bp,3'UTR为581 bp,开放阅读框3 060 bp,编码1 020 个氨基酸,Sn-SERCA具有P型ATP酶家族进行催化反应所需的两个保守基序“TGES”和“DKTGT”。多序列比对、Motif分析及三级结构预测结果显示SERCA同源蛋白具有较高保守性。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Sn-SERCA与粉正蚓 (Lumbricus rubellus)、鸭嘴海豆芽 (Lingula anatine) 等无脊椎动物同源蛋白序列聚为一支。荧光定量结果显示:卵母细胞在体腔液中发育时,Sn-SERCA在卵黄旺盛合成后期高表达;当卵母细胞进入肾管后,Sn-SERCA的表达量大幅上升,显著高于其他时期 (P<0.05)。结合前期卵母细胞发育的超微结构观察,研究结果表明Sn-SERCA在光裸星虫卵母细胞的卵黄积累和生发泡破裂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发酵黄芪对棕点石斑鱼的生长、消化、免疫功能和抗氨氮能力的影响
肖博, 周胜杰, 汪迎港, 付正祎, 方伟, 于刚, 马振华
2023, 19(2): 161-169. doi: 10.12131/20220197
摘要:
为研究开发新型的促生长、增强免疫功能的水产饲料添加剂,采用发酵黄芪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添加比例为0% (对照组)、0.25%、0.5%、1%、2%、4%的6种饲料 (分别记为L0、L1、L2、L3、L4、L5组),养殖体质量为 (44.48±2.06) g的棕点石斑鱼 (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 56 d,随后进行氨氮胁迫实验,以生长、消化、免疫功能为指标,评价发酵黄芪对棕点石斑鱼的生理生化和抗逆效应,得出最佳使用比例。结果显示:1) L3和L4组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发酵黄芪可显著提高棕点石斑鱼的体质量增长率 (WGR) 和特定生长率 (SGR) (P<0.05),显著降低饲料系数 (FCR) (P<0.05),还可显著提升胃肠道中消化酶活性 (P<0.05);2) 氨氮胁迫前,除了L5组,发酵黄芪可显著提升肝脏抗氧化性能 (P<0.05),显著降低肝脏丙二醛 (MDA) 含量和血清谷草转氨酶 (GOT) 活性 (P<0.05);各实验组血清谷丙转氨酶 (GPT) 活性和葡萄糖 (GLU) 浓度,及L3、L4和L5组血清甘油三酯 (TG) 浓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3) 氨氮胁迫后,发酵黄芪未提升肝脏抗氧化性能,但相较于对照组,显著降低了肝脏MDA含量 (除L5组)、血清GOT、GPT活性和GLU浓度 (除L4、L5组) (P<0.05)。综上,棕点石斑鱼饲料中发酵黄芪的适宜添加量为1%~2%。
晴天和阴天不同光照强度对小头鲔血浆生化指标的影响
王文雯, 周胜杰, 胡静, 付正祎, 肖博, 杜珩轶, 杨蕊, 于刚, 孟祥君, 马振华
2023, 19(2): 170-176. doi: 10.12131/20220224
摘要:
光照是水产养殖中的一个重要环境因子。探究小头鲔 (Euthynnus affinis) 在晴天和阴天对不同光照强度的生理变化,可为研究其最适养殖环境因子调控提供参考。在晴天和阴天分别设置4个取样时间,研究了在晴天光照强度 [2.7 lx (6:00)、1 116 lx (12:00)、913 lx (18:00)、1 lx (24:00)] 和阴天光照强度 [1.9 lx (6:00)、698 lx (12:00)、192 lx (18:00)、1.4 lx (24:00)] 下,小头鲔血浆中皮质醇、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丙二醛、髓过氧化物酶活性、溶菌酶活性和免疫球蛋白M浓度的变化。结果显示,皮质醇、丙二醛浓度和溶菌酶活性在晴天的4个时间点均无显著性差异,但均在阴天18:00达到最高值,且阴天18:00的皮质醇、丙二醛浓度显著高于晴天18:00 (P<0.05),而溶菌酶活性则显著低于晴天18:00 (P<0.05);总胆固醇浓度分别在晴天12:00和阴天18:00达到最高值,但晴天12:00与阴天12:00无显著性差异,而阴天18:00则显著高于晴天18:00 (P<0.05);甘油三酯浓度、髓过氧化物酶活性在晴天和阴天6:00均达到最高值,但两者无显著性差异。免疫球蛋白M浓度均在晴天和阴天24:00达到最高值,且晴天24:00显著低于阴天24:00 (P<0.05)。结果表明,小头鲔更适宜在晴天的光照下生存,但会通过积极的生理调节以适应不同天气的光照强度变化,从而减少环境因子对其生理及免疫功能的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