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先发表
优先发表栏目展示本刊经同行评议确定正式录用的文章,这些文章目前处在编校过程,尚未确定卷期及页码,但可以根据DOI进行引用。
显示方式: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2131/20220309
摘要:
神经突触相关蛋白Slitrk3具有调节抑制性突触发育的作用。研究大黄鱼 (Larimichthys crocea) 神经突触黏附分子slitrk3基因的转录调控机制,可为解决大黄鱼养殖面临的生长、应激及抗逆等问题提供新思路。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大黄鱼及其他物种的Slitrk3氨基酸进行多重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树分析,并预测大黄鱼slitrk3基因启动子区域相关的调控元件,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检测大黄鱼slitrk3基因启动子区域的转录活性。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Slitrk3氨基酸序列在鱼类中具有较高的保守性;大黄鱼slitrk3基因启动子区域预测存在2个潜在的转录起始位点、2个CpG岛以及Sp1、GR、C/EBPα和C/EBPβ等多种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结果显示,大黄鱼slitrk3基因启动子区域的−1970—−1614 bp、−1210—−667 bp存在正调控元件,−1614—−1210 bp、−667—−376 bp、−376—−147 bp存在负调控元件,推测−147—+16 bp为核心启动子。
神经突触相关蛋白Slitrk3具有调节抑制性突触发育的作用。研究大黄鱼 (Larimichthys crocea) 神经突触黏附分子slitrk3基因的转录调控机制,可为解决大黄鱼养殖面临的生长、应激及抗逆等问题提供新思路。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大黄鱼及其他物种的Slitrk3氨基酸进行多重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树分析,并预测大黄鱼slitrk3基因启动子区域相关的调控元件,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检测大黄鱼slitrk3基因启动子区域的转录活性。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Slitrk3氨基酸序列在鱼类中具有较高的保守性;大黄鱼slitrk3基因启动子区域预测存在2个潜在的转录起始位点、2个CpG岛以及Sp1、GR、C/EBPα和C/EBPβ等多种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结果显示,大黄鱼slitrk3基因启动子区域的−1970—−1614 bp、−1210—−667 bp存在正调控元件,−1614—−1210 bp、−667—−376 bp、−376—−147 bp存在负调控元件,推测−147—+16 bp为核心启动子。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2131/20220198
摘要:
斑点叉尾鮰 (Ictalurus punctatus) 刺少肉多,非常适合加工为鱼糜产品。为了评价不同家系斑点叉尾鮰鱼糜的加工特性,选取“江丰1号”鮰鱼的4个家系 (DZ1-1、KB4-1、K2-1、46-1) 鱼背肌肉为研究对象,经漂洗、斩拌、脱水、精滤等工艺制备成鱼糜,再通过二段式加热制成热诱导鱼糜凝胶。通过测定鱼糜蛋白的热稳定性以及鱼糜凝胶的白度、质构特性、持水性和凝胶强度等理化指标,分析不同家系鮰鱼鱼糜热诱导凝胶特性的差异。结果显示,DZ1-1家系鱼糜肌原纤维蛋白与其他家系相比热稳定性较高,β-折叠和β-转角结构相对含量较高,从而影响了热诱导鱼糜凝胶品质。各家系制备的热诱导鱼糜凝胶在白度上无显著性差异,持水性均大于80%。DZ1-1家系的凝胶强度为2.7×102 g∙cm,优于其他家系,而硬度、弹性和胶黏性与KB4-1家系无差异,但显著优于其他2个家系。综上,DZ1-1家系较适合作为鱼糜加工原料。
斑点叉尾鮰 (Ictalurus punctatus) 刺少肉多,非常适合加工为鱼糜产品。为了评价不同家系斑点叉尾鮰鱼糜的加工特性,选取“江丰1号”鮰鱼的4个家系 (DZ1-1、KB4-1、K2-1、46-1) 鱼背肌肉为研究对象,经漂洗、斩拌、脱水、精滤等工艺制备成鱼糜,再通过二段式加热制成热诱导鱼糜凝胶。通过测定鱼糜蛋白的热稳定性以及鱼糜凝胶的白度、质构特性、持水性和凝胶强度等理化指标,分析不同家系鮰鱼鱼糜热诱导凝胶特性的差异。结果显示,DZ1-1家系鱼糜肌原纤维蛋白与其他家系相比热稳定性较高,β-折叠和β-转角结构相对含量较高,从而影响了热诱导鱼糜凝胶品质。各家系制备的热诱导鱼糜凝胶在白度上无显著性差异,持水性均大于80%。DZ1-1家系的凝胶强度为2.7×102 g∙cm,优于其他家系,而硬度、弹性和胶黏性与KB4-1家系无差异,但显著优于其他2个家系。综上,DZ1-1家系较适合作为鱼糜加工原料。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2131/20220270
摘要:
探讨不同养殖模式下金背鲤 (Cyprinus carpio var. Jinbei) 肠道菌群和鱼肉风味品质差异,对金背鲤的繁殖优化具有重要意义。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稻田放养和池塘养殖模式下金背鲤的肠道微生物进行测序,利用液相色谱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联用 (HS-SPME-GC-IMS) 技术测定其滋味物质、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结合感觉阈值计算滋味活性值和相对气味活度值。结果显示:两种养殖模式的金背鲤肠道细菌群落结构差异显著,稻田放养 (FGF) 组以弧菌 (Vibrio)、拟杆菌 (Bacteroides)、交替单胞菌 (Alteromonadales)、希瓦氏菌 (Shewanella)、嗜冷假单胞菌 (Pseudomonas psychrophile) 和Brevinema属为主,池塘养殖 (FGP) 组以莫拉克斯氏菌 (Moraxella) 和克雷伯菌属 (Klebsiella) 为主;FGF组中鲜味肌苷酸含量及其滋味活性值 (1.676 g·kg−1, 6.705) 远高于FGP组 (0.246 g·kg−1, 0.985),FGF组鲜味氨基酸和甜味氨基酸含量 (0.143和2.052 g·kg−1) 高于FGP组 (0.109和2.001 g·kg−1),而其苦味氨基酸 (3.193 g·kg−1) 却低于FGP组 (3.836 g·kg−1);金背鲤的挥发性化合物组分复杂,其关键气味化合物 (ROAV≥1) 和对整体风味有修饰作用的化合物 (0.1≤ROAV<1) 的种类存在差异。菌属与风味物质的相关性分析显示弧菌属、拟杆菌属、克雷伯菌属和摩根菌属 (Morganella) 与风味物质呈显著相关 (0.01≤P<0.05 & 0.001≤P<0.01 & P<0.001)。研究表明,养殖模式影响了金背鲤的肠道微生物,并间接影响了其风味品质。
探讨不同养殖模式下金背鲤 (Cyprinus carpio var. Jinbei) 肠道菌群和鱼肉风味品质差异,对金背鲤的繁殖优化具有重要意义。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稻田放养和池塘养殖模式下金背鲤的肠道微生物进行测序,利用液相色谱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联用 (HS-SPME-GC-IMS) 技术测定其滋味物质、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结合感觉阈值计算滋味活性值和相对气味活度值。结果显示:两种养殖模式的金背鲤肠道细菌群落结构差异显著,稻田放养 (FGF) 组以弧菌 (Vibrio)、拟杆菌 (Bacteroides)、交替单胞菌 (Alteromonadales)、希瓦氏菌 (Shewanella)、嗜冷假单胞菌 (Pseudomonas psychrophile) 和Brevinema属为主,池塘养殖 (FGP) 组以莫拉克斯氏菌 (Moraxella) 和克雷伯菌属 (Klebsiella) 为主;FGF组中鲜味肌苷酸含量及其滋味活性值 (1.676 g·kg−1, 6.705) 远高于FGP组 (0.246 g·kg−1, 0.985),FGF组鲜味氨基酸和甜味氨基酸含量 (0.143和2.052 g·kg−1) 高于FGP组 (0.109和2.001 g·kg−1),而其苦味氨基酸 (3.193 g·kg−1) 却低于FGP组 (3.836 g·kg−1);金背鲤的挥发性化合物组分复杂,其关键气味化合物 (ROAV≥1) 和对整体风味有修饰作用的化合物 (0.1≤ROAV<1) 的种类存在差异。菌属与风味物质的相关性分析显示弧菌属、拟杆菌属、克雷伯菌属和摩根菌属 (Morganella) 与风味物质呈显著相关 (0.01≤P<0.05 & 0.001≤P<0.01 & P<0.001)。研究表明,养殖模式影响了金背鲤的肠道微生物,并间接影响了其风味品质。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2131/20220304
摘要:
探究虾夷扇贝 (Patinopecten yessoensis) 保活运输前的最佳诱导休眠方式,可为其保活流通提供理论依据。参考产业实际流通,采用散冰降温和急性降温和梯度降温3种低温诱导休眠方式处理虾夷扇贝,探讨了不同降温休眠方式对虾夷扇贝无水保活期的成活率、生命特征及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梯度降温组在4 ℃条件下保活3 d后的成活率为93.33%,明显高于急性降温和散冰降温组;在降温休眠过程中,散冰降温和急性降温组由于温度骤变,无法检测到规律的心电图,梯度降温组的心率呈规律性缓慢下降趋势;保活期间,各组扇贝的心率均呈下降趋势,保活3 d后,散冰降温组已无规律心率,梯度降温和急性降温组仍有规律心率;3组降温方式的缩边率和外套膜响应时间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其中散冰降温和急性降温组的缩边率和外套膜响应时间显著高于梯度降温组,且心率与外套膜响应时间呈负相关关系;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肌糖原含量均呈下降趋势,其中对肌糖原的消耗最大,梯度降温组相较于其他组在保活期营养成分损失较少,且梯度降温组的闭壳肌在微观组织结构上排列紧密整齐,无明显断裂。研究表明,采用梯度降温诱导扇贝进入休眠或半休眠状态后开始无水保活,有利于提高活体扇贝的成活率,减少其在流通过程中营养成分的损失,进而保持其活力,更有利于其无水保活。
探究虾夷扇贝 (Patinopecten yessoensis) 保活运输前的最佳诱导休眠方式,可为其保活流通提供理论依据。参考产业实际流通,采用散冰降温和急性降温和梯度降温3种低温诱导休眠方式处理虾夷扇贝,探讨了不同降温休眠方式对虾夷扇贝无水保活期的成活率、生命特征及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梯度降温组在4 ℃条件下保活3 d后的成活率为93.33%,明显高于急性降温和散冰降温组;在降温休眠过程中,散冰降温和急性降温组由于温度骤变,无法检测到规律的心电图,梯度降温组的心率呈规律性缓慢下降趋势;保活期间,各组扇贝的心率均呈下降趋势,保活3 d后,散冰降温组已无规律心率,梯度降温和急性降温组仍有规律心率;3组降温方式的缩边率和外套膜响应时间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其中散冰降温和急性降温组的缩边率和外套膜响应时间显著高于梯度降温组,且心率与外套膜响应时间呈负相关关系;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肌糖原含量均呈下降趋势,其中对肌糖原的消耗最大,梯度降温组相较于其他组在保活期营养成分损失较少,且梯度降温组的闭壳肌在微观组织结构上排列紧密整齐,无明显断裂。研究表明,采用梯度降温诱导扇贝进入休眠或半休眠状态后开始无水保活,有利于提高活体扇贝的成活率,减少其在流通过程中营养成分的损失,进而保持其活力,更有利于其无水保活。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2131/20220242
摘要:
鲍鱼内脏中含有丰富的可分解藻类多糖的水解酶。为实现坛紫菜 (Porphyra haitanensis) 蛋白的高效提取和产业化制备,采用鲍鱼内脏酶对坛紫菜进行酶法破壁提取紫菜蛋白,并比较冷冻干燥与喷雾干燥对蛋白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显示,鲍鱼内脏酶酶解坛紫菜提取蛋白的最佳条件为:加酶量7.6%、酶解时间2.8 h、酶解温度35 ℃、料液比质量体积比为1∶25,在该条件下获得的蛋白得率为 (238.65±2.13) mg∙g−1。观察坛紫菜的外观及细胞形态,发现鲍鱼内脏酶能显著破坏坛紫菜细胞壁。冷冻干燥坛紫菜蛋白 (Freeze-dried P. haitanensis protein, FPP) 在不同pH下的溶解性和乳化性能均优于喷雾干燥坛紫菜蛋白 (Spray-dried P. haitanensis protein, SPP) (P<0.01),而SPP的表面疏水性与接触角均高于FPP (P<0.01)。扫描电镜结果显示, FPP为表面光滑的片状结构,而SPP呈大小较为均一、表面有凹槽的球状颗粒。综上,鲍鱼内脏酶能有效破坏坛紫菜细胞壁,使水溶性蛋白溶出。制备得到的蛋白均具有良好的理化特性,其中冷冻干燥所制备蛋白的理化性质更佳。
鲍鱼内脏中含有丰富的可分解藻类多糖的水解酶。为实现坛紫菜 (Porphyra haitanensis) 蛋白的高效提取和产业化制备,采用鲍鱼内脏酶对坛紫菜进行酶法破壁提取紫菜蛋白,并比较冷冻干燥与喷雾干燥对蛋白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显示,鲍鱼内脏酶酶解坛紫菜提取蛋白的最佳条件为:加酶量7.6%、酶解时间2.8 h、酶解温度35 ℃、料液比质量体积比为1∶25,在该条件下获得的蛋白得率为 (238.65±2.13) mg∙g−1。观察坛紫菜的外观及细胞形态,发现鲍鱼内脏酶能显著破坏坛紫菜细胞壁。冷冻干燥坛紫菜蛋白 (Freeze-dried P. haitanensis protein, FPP) 在不同pH下的溶解性和乳化性能均优于喷雾干燥坛紫菜蛋白 (Spray-dried P. haitanensis protein, SPP) (P<0.01),而SPP的表面疏水性与接触角均高于FPP (P<0.01)。扫描电镜结果显示, FPP为表面光滑的片状结构,而SPP呈大小较为均一、表面有凹槽的球状颗粒。综上,鲍鱼内脏酶能有效破坏坛紫菜细胞壁,使水溶性蛋白溶出。制备得到的蛋白均具有良好的理化特性,其中冷冻干燥所制备蛋白的理化性质更佳。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2131/20220285
摘要:
动植物中的脂质以脂滴 (Lipid droplet, LD) 的形式存在。掌握脂滴及脂滴相关蛋白 (Lipid droplet related protein, LDRP) 的提纯方法,对解析鱼类脂质变化及影响机制,寻求适宜的调控途径至关重要。以罗非鱼 (Oreochromis niloticus) 的肠系脂肪组织为原料,利用离心、重悬及增溶等处理手段分离纯化脂滴及LDRP,并结合SDS-PAGE和质量浓度变化分析提纯效果。结果表明,肠系脂肪组织经3次离心和3次重悬可有效去除杂质,获得较为纯净的脂滴。虽然溶解剂增溶提取的LDRP蛋白浓度较高,但电泳条带存在明显拖尾现象,说明脂质脱除效果不佳,影响了LDRP提取纯度。脱脂增溶需经4组有机溶剂联合处理才可获得纯度高、复溶效果好的LDRP提取样品。离心、干燥方式及脂滴冷冻对LDRP增溶影响差异不显著。
动植物中的脂质以脂滴 (Lipid droplet, LD) 的形式存在。掌握脂滴及脂滴相关蛋白 (Lipid droplet related protein, LDRP) 的提纯方法,对解析鱼类脂质变化及影响机制,寻求适宜的调控途径至关重要。以罗非鱼 (Oreochromis niloticus) 的肠系脂肪组织为原料,利用离心、重悬及增溶等处理手段分离纯化脂滴及LDRP,并结合SDS-PAGE和质量浓度变化分析提纯效果。结果表明,肠系脂肪组织经3次离心和3次重悬可有效去除杂质,获得较为纯净的脂滴。虽然溶解剂增溶提取的LDRP蛋白浓度较高,但电泳条带存在明显拖尾现象,说明脂质脱除效果不佳,影响了LDRP提取纯度。脱脂增溶需经4组有机溶剂联合处理才可获得纯度高、复溶效果好的LDRP提取样品。离心、干燥方式及脂滴冷冻对LDRP增溶影响差异不显著。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2131/20220245
摘要:
为使以鲢 (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 为原料的水产预制菜在加工过程中获得良好的保鲜品质,探索了一种新的冷冻方法。研究了0.6% (w) 褐藻寡糖结合2 mT低磁场冷冻对鲢肌原纤维蛋白结构及功能的影响,以−20 ℃下无处理为空白组,在此基础上分别加入褐藻寡糖、褐藻寡糖+低磁场作为实验组,并在−30 ℃下添加褐藻寡糖作为常规冷冻组,同期冷冻鲢肌原纤维蛋白共28 d。通过测定溶解度、浊度、表面疏水性、巯基含量、热稳定性、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以及内源性荧光光谱,综合比较冷冻后肌原纤维蛋白的结构和性质。结果表明:−20 ℃下的3种冷冻方式之间浊度无显著性差异;常规冷冻组蛋白质溶解度较高 (94.11%);经褐藻寡糖+低磁场处理后,减少了疏水基团的暴露,表现出较高的总巯基质量摩尔浓度 (15 mmol·kg−1),并能减少色氨酸残基的暴露,有效保护蛋白质的三级结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显示褐藻寡糖修饰后肌原纤维蛋白变性程度最低,α-螺旋含量较高,二级结构更加稳定。研究表明,0.6% (w) 褐藻寡糖协同低磁场处理可更好地维持鲢肌原纤维蛋白的稳定性,这为褐藻寡糖在冷冻水产品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并可为进一步研究低磁场冷冻提供参考。
为使以鲢 (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 为原料的水产预制菜在加工过程中获得良好的保鲜品质,探索了一种新的冷冻方法。研究了0.6% (w) 褐藻寡糖结合2 mT低磁场冷冻对鲢肌原纤维蛋白结构及功能的影响,以−20 ℃下无处理为空白组,在此基础上分别加入褐藻寡糖、褐藻寡糖+低磁场作为实验组,并在−30 ℃下添加褐藻寡糖作为常规冷冻组,同期冷冻鲢肌原纤维蛋白共28 d。通过测定溶解度、浊度、表面疏水性、巯基含量、热稳定性、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以及内源性荧光光谱,综合比较冷冻后肌原纤维蛋白的结构和性质。结果表明:−20 ℃下的3种冷冻方式之间浊度无显著性差异;常规冷冻组蛋白质溶解度较高 (94.11%);经褐藻寡糖+低磁场处理后,减少了疏水基团的暴露,表现出较高的总巯基质量摩尔浓度 (15 mmol·kg−1),并能减少色氨酸残基的暴露,有效保护蛋白质的三级结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显示褐藻寡糖修饰后肌原纤维蛋白变性程度最低,α-螺旋含量较高,二级结构更加稳定。研究表明,0.6% (w) 褐藻寡糖协同低磁场处理可更好地维持鲢肌原纤维蛋白的稳定性,这为褐藻寡糖在冷冻水产品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并可为进一步研究低磁场冷冻提供参考。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2131/20220269
摘要:
为实现鮸 (Miichthys miiuy) 加工副产物的高值化利用,选用鮸加工副产物鱼碎肉作为原料,以α-葡萄糖苷酶 (α-glucosidase) 抑制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法优化α-葡萄糖苷酶抑制肽的制备工艺条件,确定胰酶的最佳酶解条件为:时间4.8 h,加酶量0.21%,pH 8.5,料液比1∶2 (m∶V),温度46 ℃。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酶解产物体外模拟胃肠液消化前后其抑制活性的变化,绘制酶抑制动力学曲线,并采用SephadexG-25对酶解物进行分离,测定酶解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及氨基酸组成。结果表明:活性肽经体外模拟胃肠液消化后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提高至61.97%;其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为混合型抑制;酶解物的相对分子质量集中分布在3 kD以下 (占91.85%) ;经G-25分离,F4组分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为58.05%,其<1 kD的肽组分占78.28%;酶解物中天冬氨酸、谷氨酸、精氨酸、酪氨酸、缬氨酸、丙氨酸、亮氨酸和赖氨酸等相对含量较高。
为实现鮸 (Miichthys miiuy) 加工副产物的高值化利用,选用鮸加工副产物鱼碎肉作为原料,以α-葡萄糖苷酶 (α-glucosidase) 抑制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法优化α-葡萄糖苷酶抑制肽的制备工艺条件,确定胰酶的最佳酶解条件为:时间4.8 h,加酶量0.21%,pH 8.5,料液比1∶2 (m∶V),温度46 ℃。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酶解产物体外模拟胃肠液消化前后其抑制活性的变化,绘制酶抑制动力学曲线,并采用SephadexG-25对酶解物进行分离,测定酶解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及氨基酸组成。结果表明:活性肽经体外模拟胃肠液消化后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提高至61.97%;其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为混合型抑制;酶解物的相对分子质量集中分布在3 kD以下 (占91.85%) ;经G-25分离,F4组分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为58.05%,其<1 kD的肽组分占78.28%;酶解物中天冬氨酸、谷氨酸、精氨酸、酪氨酸、缬氨酸、丙氨酸、亮氨酸和赖氨酸等相对含量较高。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2131/20220250
摘要:
海水青鳉 (Oryzias melastigma) 作为雌雄异体的模式动物,在研究外来污染物毒性效应性别差异上具有优势。运用转录组学技术系统研究了雌、雄海水青鳉肝脏组织中的差异表达基因,结果显示雌、雄青鳉肝脏中共有1 351个显著差异表达基因,其中683个在雌鱼肝脏中高表达,668个在雄鱼肝脏中高表达。雌鱼肝脏中高表达的差异基因主要涉及生殖和性激素合成相关通路,如卵黄蛋白原和雌激素受体。雄鱼肝脏中高表达的差异基因主要涉及能量代谢、细胞骨架和肌肉收缩等相关生物过程,如丙酮酸激酶、肌酸激酶、肌球蛋白和肌钙蛋白等。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显示,除DNA错配修复蛋白基因以外,其他17个基因差异表达倍数与RNA-seq对应基因差异表达趋势基本一致,表明转录组分析数据基本可靠。研究表明,雌、雄海水青鳉肝脏中基因表达具有差异调控模式,研究获得的差异基因和调控通路将为海水青鳉对外来污染物性别差异响应分子机制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海水青鳉 (Oryzias melastigma) 作为雌雄异体的模式动物,在研究外来污染物毒性效应性别差异上具有优势。运用转录组学技术系统研究了雌、雄海水青鳉肝脏组织中的差异表达基因,结果显示雌、雄青鳉肝脏中共有1 351个显著差异表达基因,其中683个在雌鱼肝脏中高表达,668个在雄鱼肝脏中高表达。雌鱼肝脏中高表达的差异基因主要涉及生殖和性激素合成相关通路,如卵黄蛋白原和雌激素受体。雄鱼肝脏中高表达的差异基因主要涉及能量代谢、细胞骨架和肌肉收缩等相关生物过程,如丙酮酸激酶、肌酸激酶、肌球蛋白和肌钙蛋白等。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显示,除DNA错配修复蛋白基因以外,其他17个基因差异表达倍数与RNA-seq对应基因差异表达趋势基本一致,表明转录组分析数据基本可靠。研究表明,雌、雄海水青鳉肝脏中基因表达具有差异调控模式,研究获得的差异基因和调控通路将为海水青鳉对外来污染物性别差异响应分子机制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2131/20220251
摘要:
为实现大黄鱼 (Larimichthys crocea) 内脏白点病的生物防控,推进水产养殖用药减量,从健康大黄鱼肠道中筛选出对其内脏白点病病原菌——杀香鱼假单胞菌 (Pseudomonas plecoglossicid) 有拮抗作用的益生菌。采用琼脂扩散法筛选菌株,通过生理生化特征以及分子生物学分析,对菌株进行鉴定,并评价其溶血性、药敏性、安全性、产酶能力及抗菌广谱性。从健康大黄鱼肠道中初步分离出37株潜在益生菌,通过拮抗试验筛选出3株具有拮抗效果的菌株,分别命名为P1-17、P2-33和P3-11。通过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RNA 测序分析,菌株P1-17和P2-33鉴定为贝莱斯芽孢杆菌 (Bacillus velezensis),菌株P3-11鉴定为粪肠球菌 (Enterococcus faecalis);溶血性试验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3株菌均无显著溶血圈,且所含耐药因子较少,不具备潜在致病性;人工回感试验证实,3株拮抗菌对健康大黄鱼无致病性;抗菌谱测定结果表明,2株芽孢杆菌对溶藻弧菌 (Vibrio alginolyticus)、哈维氏弧菌 (V. harveyi)、美人鱼发光杆菌 (Photobacterium damselae) 等多种水产病原菌具有拮抗效果,同时2株芽孢杆菌具有产淀粉酶和蛋白酶的能力;而该株粪肠球菌只对杀香鱼假单胞菌有拮抗作用。研究结果可为后续大黄鱼肠道益生菌的筛选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为实现大黄鱼 (Larimichthys crocea) 内脏白点病的生物防控,推进水产养殖用药减量,从健康大黄鱼肠道中筛选出对其内脏白点病病原菌——杀香鱼假单胞菌 (Pseudomonas plecoglossicid) 有拮抗作用的益生菌。采用琼脂扩散法筛选菌株,通过生理生化特征以及分子生物学分析,对菌株进行鉴定,并评价其溶血性、药敏性、安全性、产酶能力及抗菌广谱性。从健康大黄鱼肠道中初步分离出37株潜在益生菌,通过拮抗试验筛选出3株具有拮抗效果的菌株,分别命名为P1-17、P2-33和P3-11。通过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RNA 测序分析,菌株P1-17和P2-33鉴定为贝莱斯芽孢杆菌 (Bacillus velezensis),菌株P3-11鉴定为粪肠球菌 (Enterococcus faecalis);溶血性试验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3株菌均无显著溶血圈,且所含耐药因子较少,不具备潜在致病性;人工回感试验证实,3株拮抗菌对健康大黄鱼无致病性;抗菌谱测定结果表明,2株芽孢杆菌对溶藻弧菌 (Vibrio alginolyticus)、哈维氏弧菌 (V. harveyi)、美人鱼发光杆菌 (Photobacterium damselae) 等多种水产病原菌具有拮抗效果,同时2株芽孢杆菌具有产淀粉酶和蛋白酶的能力;而该株粪肠球菌只对杀香鱼假单胞菌有拮抗作用。研究结果可为后续大黄鱼肠道益生菌的筛选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2131/20220312
摘要:
密度胁迫会对水生动物的免疫和抗氧化功能等产生负面影响。为提高拟穴青蟹 (Scylla paramamosain) 养殖产量潜力,为其养殖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将拟穴青蟹置于8 只·m−2 (低密度组)、16 只·m−2 (中密度组)、32 只·m−2 (高密度组) 3种不同密度条件下养殖72 h,研究了密度对拟穴青蟹抗氧化和免疫能力的影响。抗氧化酶活结果表明:高密度组过氧化氢酶 (CAT) 和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活性均显著高于低密度和中密度组 (P<0.05),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Px) 活性在各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高密度组丙二醛 (MDA) 含量与低密度和中密度组相比显著升高。免疫酶活结果表明,高密度组酸性磷酸酶 (ACP)、碱性磷酸酶 (AKP) 和溶菌酶 (LZM) 活性均显著低于低密度和中密度组 (P<0.05),而中密度组ACP、AKP、LZM活性与低密度组无显著性差异。荧光定量结果显示,高密度组热休克蛋白70基因 (HSP70) 表达水平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且在养殖第6—第48小时均显著低于低密度和中密度组 (P<0.05);高密度组Caspase 3基因表达水平在养殖6 h后显著升高,在第24小时达到最高后逐渐下降,但其表达水平始终显著高于低密度组 (P<0.05)。综上,高密度养殖会对拟穴青蟹造成氧化损伤,进而导致其免疫能力下降。16 只·m−2的养殖密度对拟穴青蟹抗氧化和免疫能力无显著影响。
密度胁迫会对水生动物的免疫和抗氧化功能等产生负面影响。为提高拟穴青蟹 (Scylla paramamosain) 养殖产量潜力,为其养殖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将拟穴青蟹置于8 只·m−2 (低密度组)、16 只·m−2 (中密度组)、32 只·m−2 (高密度组) 3种不同密度条件下养殖72 h,研究了密度对拟穴青蟹抗氧化和免疫能力的影响。抗氧化酶活结果表明:高密度组过氧化氢酶 (CAT) 和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活性均显著高于低密度和中密度组 (P<0.05),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Px) 活性在各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高密度组丙二醛 (MDA) 含量与低密度和中密度组相比显著升高。免疫酶活结果表明,高密度组酸性磷酸酶 (ACP)、碱性磷酸酶 (AKP) 和溶菌酶 (LZM) 活性均显著低于低密度和中密度组 (P<0.05),而中密度组ACP、AKP、LZM活性与低密度组无显著性差异。荧光定量结果显示,高密度组热休克蛋白70基因 (HSP70) 表达水平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且在养殖第6—第48小时均显著低于低密度和中密度组 (P<0.05);高密度组Caspase 3基因表达水平在养殖6 h后显著升高,在第24小时达到最高后逐渐下降,但其表达水平始终显著高于低密度组 (P<0.05)。综上,高密度养殖会对拟穴青蟹造成氧化损伤,进而导致其免疫能力下降。16 只·m−2的养殖密度对拟穴青蟹抗氧化和免疫能力无显著影响。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2131/20220227
摘要:
军曹鱼 (Rachycentron canadum) 鳃组织对水温变化敏感。为探究低温胁迫对军曹鱼幼鱼鳃组织的影响,揭示该鱼应对低温胁迫的响应机制,实验设置2个低温胁迫组 (18 ℃、21 ℃) 和1个对照组 (28 ℃),比较分析鳃组织在胁迫后第0、第4和第7天的氧化应激状态、细胞凋亡和组织结构情况。结果显示,低温胁迫下鳃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过氧化氢酶 (CAT) 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Px) 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丙二醛 (MDA) 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低温胁迫组鳃组织凋亡相关基因bax、caspase-9、caspase-3、p53和mdm2表达量在第4和第7天时相较于对照组显著升高 (P<0.05),bcl-2基因表达量显著降低 (P<0.05);TUNEL检测显示低温组鳃组织细胞凋亡率升高;组织学分析表明低温胁迫下鳃组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鳃小片排列紊乱、基部增生、融合,上皮细胞和泌氯细胞空泡化等现象。研究表明,低温胁迫抑制了军曹鱼幼鱼的鳃组织抗氧化酶活性,造成氧化损伤,进一步诱导细胞凋亡,破坏鳃组织结构完整性。
军曹鱼 (Rachycentron canadum) 鳃组织对水温变化敏感。为探究低温胁迫对军曹鱼幼鱼鳃组织的影响,揭示该鱼应对低温胁迫的响应机制,实验设置2个低温胁迫组 (18 ℃、21 ℃) 和1个对照组 (28 ℃),比较分析鳃组织在胁迫后第0、第4和第7天的氧化应激状态、细胞凋亡和组织结构情况。结果显示,低温胁迫下鳃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过氧化氢酶 (CAT) 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Px) 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丙二醛 (MDA) 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低温胁迫组鳃组织凋亡相关基因bax、caspase-9、caspase-3、p53和mdm2表达量在第4和第7天时相较于对照组显著升高 (P<0.05),bcl-2基因表达量显著降低 (P<0.05);TUNEL检测显示低温组鳃组织细胞凋亡率升高;组织学分析表明低温胁迫下鳃组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鳃小片排列紊乱、基部增生、融合,上皮细胞和泌氯细胞空泡化等现象。研究表明,低温胁迫抑制了军曹鱼幼鱼的鳃组织抗氧化酶活性,造成氧化损伤,进一步诱导细胞凋亡,破坏鳃组织结构完整性。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2131/20220262
摘要:
基于钝缀锦蛤 (Tapes dorsatus) 规模化养殖面临的种苗供应问题,采用单因素对比实验法,开展了钝缀锦蛤苗种繁育关键技术研究,为其种苗大规模培育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 在人工控温条件下,采用虾塘复合藻代替纯种单胞藻对亲本进行促熟,促熟率比对照组提高了282.6%。2) 通过升温加阴干诱导等一系列措施进行催产,亲贝催产率比对照组提高了50.9%。3) 通过添加益生菌构建有益微生态系统,育苗期间不换水,幼虫浮游期成活率、生长速度和稚贝育成率等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4) 采用立体采苗器结合池底进行立体附苗,稚贝育成率和单位面积产量分别提高了76.6%和76.5%。5) 按体质量5%上选的亲贝作为选育组,稚贝的壳长、体质量和稚贝育成率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6.67%、17.03%和8.43%;壳长和体质量变异系数分别降低了29.13%和55.29%;稚贝期壳长和体质量的现实遗传力“h2”分别达到0.65和0.72。采用研究建立的集成创新技术进行钝缀锦蛤人工育苗,可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为实现种苗的规模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基于钝缀锦蛤 (Tapes dorsatus) 规模化养殖面临的种苗供应问题,采用单因素对比实验法,开展了钝缀锦蛤苗种繁育关键技术研究,为其种苗大规模培育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 在人工控温条件下,采用虾塘复合藻代替纯种单胞藻对亲本进行促熟,促熟率比对照组提高了282.6%。2) 通过升温加阴干诱导等一系列措施进行催产,亲贝催产率比对照组提高了50.9%。3) 通过添加益生菌构建有益微生态系统,育苗期间不换水,幼虫浮游期成活率、生长速度和稚贝育成率等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4) 采用立体采苗器结合池底进行立体附苗,稚贝育成率和单位面积产量分别提高了76.6%和76.5%。5) 按体质量5%上选的亲贝作为选育组,稚贝的壳长、体质量和稚贝育成率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6.67%、17.03%和8.43%;壳长和体质量变异系数分别降低了29.13%和55.29%;稚贝期壳长和体质量的现实遗传力“h2”分别达到0.65和0.72。采用研究建立的集成创新技术进行钝缀锦蛤人工育苗,可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为实现种苗的规模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2131/20220202
摘要:
近年来受人为扰动等多种因素影响,大亚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潮间带的生态功能发生了明显变化。为掌握大亚湾近岸海域生态系统变化规律,根据2021年夏季 (8月) 和秋季 (11月) 在大亚湾获取的6条潮间带断面 (3条砂质、2条泥质和1条人工岸线) 的大型底栖动物和栖息环境调查数据,对其群落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共鉴定大型底栖动物118种,其中夏季82种、秋季64种,均以软体动物最多,节肢动物次之,环节动物第三。6条采样断面中,夏、秋季大型底栖动物平均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分别为589.36、188.22 g·m−2和356.39、1 010.3 个·m−2,均以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占比较高。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排序分析结果表明,大亚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可划分为沙相、泥相和人工岸线3个群落。其中,人工岸线群落多样性指数最高,稳定性最佳。冗余分析表明,底质类型和人为干扰是影响大亚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
近年来受人为扰动等多种因素影响,大亚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潮间带的生态功能发生了明显变化。为掌握大亚湾近岸海域生态系统变化规律,根据2021年夏季 (8月) 和秋季 (11月) 在大亚湾获取的6条潮间带断面 (3条砂质、2条泥质和1条人工岸线) 的大型底栖动物和栖息环境调查数据,对其群落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共鉴定大型底栖动物118种,其中夏季82种、秋季64种,均以软体动物最多,节肢动物次之,环节动物第三。6条采样断面中,夏、秋季大型底栖动物平均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分别为589.36、188.22 g·m−2和356.39、1 010.3 个·m−2,均以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占比较高。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排序分析结果表明,大亚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可划分为沙相、泥相和人工岸线3个群落。其中,人工岸线群落多样性指数最高,稳定性最佳。冗余分析表明,底质类型和人为干扰是影响大亚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2131/20220205
摘要:
小型温棚养殖模式 (下称小棚模式) 是近年来凡纳滨对虾 (Litopenaeus vannamei) 养殖的热点模式。为阐明小棚模式养殖水体微生物群落的特点,探究该模式高产、高效的原因,基于16S rRNA基因的测序结果,对第2、第44、第69和第96天小棚模式养殖水体的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功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凡纳滨对虾小棚养殖后期,水体微生物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显著高于前期;在整个养殖过程中,门水平主要优势菌为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和放线菌门,其中变形菌门丰度在第69天显著增加,放线菌门丰度前期较高,后期下降;属水平优势菌属中Candidatus_Aquiluna的丰度在第2天最高 (28.7%);海命菌属 (Marivita) 在中期富集,在第69天丰度最高 (9.94%);黄杆菌属 (Flavobacterium) 的丰度随着养殖时间逐渐增加,在第96天达到最高 (11.63%)。通过PICRUS t2 预测微生物群落的功能,丰度前20的代谢功能项在第69和第96天的丰度显著高于第2天,尤其萜类和聚酮类代谢、脂类代谢、异种生物降解和代谢等功能均高度富集,通过FAPROTAX鉴定得出,化能异养类菌的丰度在养殖后期显著增加。环境因子关联分析发现,总氮 (TN) 和化学需氧量 (COD) 对小棚模式水体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最大,海命菌属、Candidatus_Aquiluna、红小梨形菌属 (Rhodopirellula) 等微生物发挥了固碳、降氮、降磷的作用。综上所述,在高密度、高氮磷的环境条件下,小棚模式的水体微生物在保持水环境稳定和增强对虾免疫与抗病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小型温棚养殖模式 (下称小棚模式) 是近年来凡纳滨对虾 (Litopenaeus vannamei) 养殖的热点模式。为阐明小棚模式养殖水体微生物群落的特点,探究该模式高产、高效的原因,基于16S rRNA基因的测序结果,对第2、第44、第69和第96天小棚模式养殖水体的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功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凡纳滨对虾小棚养殖后期,水体微生物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显著高于前期;在整个养殖过程中,门水平主要优势菌为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和放线菌门,其中变形菌门丰度在第69天显著增加,放线菌门丰度前期较高,后期下降;属水平优势菌属中Candidatus_Aquiluna的丰度在第2天最高 (28.7%);海命菌属 (Marivita) 在中期富集,在第69天丰度最高 (9.94%);黄杆菌属 (Flavobacterium) 的丰度随着养殖时间逐渐增加,在第96天达到最高 (11.63%)。通过PICRUS t2 预测微生物群落的功能,丰度前20的代谢功能项在第69和第96天的丰度显著高于第2天,尤其萜类和聚酮类代谢、脂类代谢、异种生物降解和代谢等功能均高度富集,通过FAPROTAX鉴定得出,化能异养类菌的丰度在养殖后期显著增加。环境因子关联分析发现,总氮 (TN) 和化学需氧量 (COD) 对小棚模式水体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最大,海命菌属、Candidatus_Aquiluna、红小梨形菌属 (Rhodopirellula) 等微生物发挥了固碳、降氮、降磷的作用。综上所述,在高密度、高氮磷的环境条件下,小棚模式的水体微生物在保持水环境稳定和增强对虾免疫与抗病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2131/20220261
摘要:
为探索海水稻-对虾塘田生态联作模式中稻田湿地的水环境净化作用,分别开展了稻田净化单元在夏、冬季对虾养殖周期的尾水处理效果研究。夏季试验中,对虾养殖尾水经不同种植密度的海水稻和常规水稻稻田净化处理,6周后各处理尾水中氨氮 (\begin{document}${\rm{NH}}_4^{\tiny{+}} $\end{document} ![]()
![]()
-N)、硝酸盐氮 (\begin{document}${\rm{NO}}_3^{\tiny{-}} $\end{document} ![]()
![]()
-N)、亚硝酸盐氮 (NO2-N)、总磷 (TP) 和化学需氧量 (COD 浓度) 均大幅下降,单倍密度海水稻稻田净化效果最好,对应去除率分别为81.6%、68.2%、63.7%、91.0%和29.7%,均显著高于无水稻对照处理 (P<0.05),其中\begin{document}${\rm{NH}}_4^{\tiny{+}} $\end{document} ![]()
![]()
-N及可溶性无机氮去除率显著高于常规水稻处理 (P<0.05);冬季试验中,塘田联作塘海水稻收割,池塘进入冬棚养殖,水体中\begin{document}${\rm{NH}}_4^{\tiny{+}} $\end{document} ![]()
![]()
-N、 \begin{document}${\rm{NO}}_3^{\tiny{-}} $\end{document} ![]()
![]()
-N、可溶性无机氮和总悬浮颗粒物 (TPM) 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较单养对照池塘降低了51.5%、40%、36.7%和11.2% (P<0.05); \begin{document}${\rm{NO}}_3^{\tiny{-}} $\end{document} ![]()
![]()
-N、TP、COD、颗粒有机物 (POM)、颗粒无机物 (PIM) 的平均质量浓度与对照池塘无显著性差异 (P>0.05)。研究结果表明,海水稻稻田在水稻生长季与非生长季具有相似作用,均具备一定的水质净化能力,有利于维持对虾生长所需的良好水质环境。
为探索海水稻-对虾塘田生态联作模式中稻田湿地的水环境净化作用,分别开展了稻田净化单元在夏、冬季对虾养殖周期的尾水处理效果研究。夏季试验中,对虾养殖尾水经不同种植密度的海水稻和常规水稻稻田净化处理,6周后各处理尾水中氨氮 (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2131/20220288
摘要:
头足类是最具开发潜力的渔业种群之一,然而其资源易受环境变化影响,复杂的交互作用致使二者空间关系呈现非均一性。中国枪乌贼 (Uroteuthis chinensis) 是南海北部近海重要的经济物种,且在渔业群落结构中占据优势种地位,故正确理解与掌握该物种资源-环境关系的空间特征,有助于该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基于南海北部近海2014年夏季的渔业资源调查数据,构建了地理权重回归模型 (Geographical weighted regression, GWR),探索该海域中国枪乌贼的资源分布与海洋环境关系的空间特征,阐述主要影响因子。模型评价指标结果表明,GWR的最小赤池信息准则 (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 AIC) 和校正决定系数 (Adjusted R-Squared,\begin{document}$R_{\rm{adj}}^2 $\end{document} ![]()
![]()
) 分别为224.81和0.46,均优于传统的全局线性回归模型,因此前者能更真实地反映中国枪乌贼资源-环境关系的空间异质性。整个海域,叶绿素 a对资源的影响为正负效应共存,而其余环境变量与资源均为正效应关系。资源分布在广东近海主要受海表盐度、海表温度和叶绿素 a影响,后两者分别为粤西和珠江口—粤东海域的首要影响因子,而北部湾则仅受水深显著影响。在主导环境因子影响下,中国枪乌贼资源密度区域分化特征明显,尤其是珠江口—粤东海域与其他海域差异显著。地理权重回归模型可为探索和理解复杂头足类资源与环境关系的局部特征提供有效手段。
头足类是最具开发潜力的渔业种群之一,然而其资源易受环境变化影响,复杂的交互作用致使二者空间关系呈现非均一性。中国枪乌贼 (Uroteuthis chinensis) 是南海北部近海重要的经济物种,且在渔业群落结构中占据优势种地位,故正确理解与掌握该物种资源-环境关系的空间特征,有助于该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基于南海北部近海2014年夏季的渔业资源调查数据,构建了地理权重回归模型 (Geographical weighted regression, GWR),探索该海域中国枪乌贼的资源分布与海洋环境关系的空间特征,阐述主要影响因子。模型评价指标结果表明,GWR的最小赤池信息准则 (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 AIC) 和校正决定系数 (Adjusted R-Squared,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2131/20220283
摘要:
东塔产卵场是珠江最大的鱼类产卵场,同时也是多种珍稀特有鱼类的重要栖息地,对维持珠江中下游鱼类早期资源的补充及其多样性至关重要。为评估东塔产卵场鱼类的栖息地适宜性,基于2016—2019年的声学数据,通过热点分析,筛选出鱼类适宜分布的区域。以地形因子水深、坡度、坡向为栖息地指示因子,建立各因子适宜度指数范围,进而采用几何平均值法建立栖息地适宜性指数 (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 HSI) 模型,并计算研究江段的HSI值。结果显示,东塔产卵场鱼类密度分布介于0.009~0.057 尾·m−3;在时间上,鱼类密度呈逐年下降趋势,在空间上,鱼类分布整体自相关性不强,部分区域局部自相关性强,如产卵场沙洲邻近区域三年结果均为“热点区域”,大藤峡水利枢纽下游及石咀段出现“冷点区域”。该江段鱼类的适宜水深范围为5~8 m,适宜坡度范围为1.0°~1.5° (微斜坡),适宜坡向范围为90°~180° (东南方向)。通过HSI模型计算,得出研究江段HSI值介于0.02~0.95,平均值为0.31±0.22,高值区域集中出现在东塔产卵场的沙洲两侧,河流两侧也有零星分布,可能为鱼类潜在的适宜栖息区域;主航道基本为HSI低值区。利用2017年声学调查数据对HSI模型进行了验证,鱼类资源密度与HSI值呈线性正相关关系,表明该模型可较好地预测东塔产卵场的鱼类栖息情况,可用于江河鱼类栖息地适宜性分析与评价。
东塔产卵场是珠江最大的鱼类产卵场,同时也是多种珍稀特有鱼类的重要栖息地,对维持珠江中下游鱼类早期资源的补充及其多样性至关重要。为评估东塔产卵场鱼类的栖息地适宜性,基于2016—2019年的声学数据,通过热点分析,筛选出鱼类适宜分布的区域。以地形因子水深、坡度、坡向为栖息地指示因子,建立各因子适宜度指数范围,进而采用几何平均值法建立栖息地适宜性指数 (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 HSI) 模型,并计算研究江段的HSI值。结果显示,东塔产卵场鱼类密度分布介于0.009~0.057 尾·m−3;在时间上,鱼类密度呈逐年下降趋势,在空间上,鱼类分布整体自相关性不强,部分区域局部自相关性强,如产卵场沙洲邻近区域三年结果均为“热点区域”,大藤峡水利枢纽下游及石咀段出现“冷点区域”。该江段鱼类的适宜水深范围为5~8 m,适宜坡度范围为1.0°~1.5° (微斜坡),适宜坡向范围为90°~180° (东南方向)。通过HSI模型计算,得出研究江段HSI值介于0.02~0.95,平均值为0.31±0.22,高值区域集中出现在东塔产卵场的沙洲两侧,河流两侧也有零星分布,可能为鱼类潜在的适宜栖息区域;主航道基本为HSI低值区。利用2017年声学调查数据对HSI模型进行了验证,鱼类资源密度与HSI值呈线性正相关关系,表明该模型可较好地预测东塔产卵场的鱼类栖息情况,可用于江河鱼类栖息地适宜性分析与评价。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2131/20220266
摘要:
嗜水气单胞菌 (Aeromonas hydrophila) 是一种常见的水产致病菌,可引发人畜鱼共患疾病,对水产养殖业造成严重危害,因此预防其传播和感染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为开发高效的潜在亚单位疫苗,并为防治嗜水气单胞菌病害提供理论依据,基于前期的研究结果,选取在嗜水气单胞菌强毒株LP-2中表达丰度较高的8种分泌蛋白 (ORF0322、ORF3982、ORF2874、ORF1767、ORF3984、ORF2546、ORF0472、ORF1609) 作为研究目标,首先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qPCR) 技术对其进行基因表达检测,结果发现这8种分泌蛋白在细胞中均可正常表达;然后将这些蛋白进行基因克隆与表达纯化,并将纯化的重组蛋白免疫斑马鱼 (Danio rerio),连续培养28 d后,发现斑马鱼中相关免疫基因均发生上调,说明这些分泌蛋白可引起宿主发生免疫反应;最后,对这8种分泌蛋白进行免疫保护评价,细菌攻毒实验结果显示,其中6种分泌蛋白 (ORF3982、ORF2874、ORF1767、ORF3984、ORF0472、ORF1609) 的相对免疫保护率 (Relative immune protection rate, RPS) 大于50%,可作为候选疫苗开发。
嗜水气单胞菌 (Aeromonas hydrophila) 是一种常见的水产致病菌,可引发人畜鱼共患疾病,对水产养殖业造成严重危害,因此预防其传播和感染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为开发高效的潜在亚单位疫苗,并为防治嗜水气单胞菌病害提供理论依据,基于前期的研究结果,选取在嗜水气单胞菌强毒株LP-2中表达丰度较高的8种分泌蛋白 (ORF0322、ORF3982、ORF2874、ORF1767、ORF3984、ORF2546、ORF0472、ORF1609) 作为研究目标,首先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qPCR) 技术对其进行基因表达检测,结果发现这8种分泌蛋白在细胞中均可正常表达;然后将这些蛋白进行基因克隆与表达纯化,并将纯化的重组蛋白免疫斑马鱼 (Danio rerio),连续培养28 d后,发现斑马鱼中相关免疫基因均发生上调,说明这些分泌蛋白可引起宿主发生免疫反应;最后,对这8种分泌蛋白进行免疫保护评价,细菌攻毒实验结果显示,其中6种分泌蛋白 (ORF3982、ORF2874、ORF1767、ORF3984、ORF0472、ORF1609) 的相对免疫保护率 (Relative immune protection rate, RPS) 大于50%,可作为候选疫苗开发。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2131/20230030
摘要:
为研究半胱氨酸对低鱼粉引起的卵形鲳鲹 (Trachinotus ovatus) 幼鱼 [(10.05 ± 0.05) g] 代谢紊乱的影响,采用动植物蛋白 (鸡粉、大豆浓缩蛋白、发酵豆粕等) 部分替代鱼粉制作卵形鲳鲹基础饮食,分别添加0 (C0组,对照组)、0.30% (C1组)、0.60% (C2组)、0.90% (C3组) 和1.20% (C4组) 半胱氨酸制成5种等氮等脂饲料。56 d的饲养实验结果显示:1) 半胱氨酸通过激活S6K/PI3K/TOR/4E-BP1通路,提高卵形鲳鲹蛋白质合成代谢能力。补充0.6%~0.9%半胱氨酸通过上调肌肉核糖体蛋白S6激酶 (S6K)、雷帕霉素靶蛋白 (TOR)、磷脂酰肌醇-3-激酶 (PI3K)和4E结合蛋白1 (4E-BP1) 基因的mRNA水平,增加肌肉和血清总蛋白 (Total protein, TP) 含量与肌肉粗蛋白含量,降低血氨 (Serum ammonia, SA) 、肌肉和肝脏尿素氮 (Urea nitrogen, UN) 含量,促进肌肉蛋白质沉积。2) 补充0.6%~0.9%半胱氨酸通过下调肌肉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 (PPARγ) 基因的mRNA水平,降低乙酰辅酶A羧化酶 (ACC)、脂肪酸合成酶 (FAS) 基因的mRNA水平与酶活水平,抑制脂肪合成代谢;同时,上调肌肉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 (PPARα) 基因的表达水平,使激素敏感性脂肪酶 (HSL) 和肉毒碱棕榈酰转移酶1 (CPT1) 基因高表达并伴随酶活提高,进而促进肌肉中脂肪酸β氧化反应,减少蛋白质因分解供能所带来的消耗,促进肌肉中蛋白质沉积。
为研究半胱氨酸对低鱼粉引起的卵形鲳鲹 (Trachinotus ovatus) 幼鱼 [(10.05 ± 0.05) g] 代谢紊乱的影响,采用动植物蛋白 (鸡粉、大豆浓缩蛋白、发酵豆粕等) 部分替代鱼粉制作卵形鲳鲹基础饮食,分别添加0 (C0组,对照组)、0.30% (C1组)、0.60% (C2组)、0.90% (C3组) 和1.20% (C4组) 半胱氨酸制成5种等氮等脂饲料。56 d的饲养实验结果显示:1) 半胱氨酸通过激活S6K/PI3K/TOR/4E-BP1通路,提高卵形鲳鲹蛋白质合成代谢能力。补充0.6%~0.9%半胱氨酸通过上调肌肉核糖体蛋白S6激酶 (S6K)、雷帕霉素靶蛋白 (TOR)、磷脂酰肌醇-3-激酶 (PI3K)和4E结合蛋白1 (4E-BP1) 基因的mRNA水平,增加肌肉和血清总蛋白 (Total protein, TP) 含量与肌肉粗蛋白含量,降低血氨 (Serum ammonia, SA) 、肌肉和肝脏尿素氮 (Urea nitrogen, UN) 含量,促进肌肉蛋白质沉积。2) 补充0.6%~0.9%半胱氨酸通过下调肌肉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 (PPARγ) 基因的mRNA水平,降低乙酰辅酶A羧化酶 (ACC)、脂肪酸合成酶 (FAS) 基因的mRNA水平与酶活水平,抑制脂肪合成代谢;同时,上调肌肉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 (PPARα) 基因的表达水平,使激素敏感性脂肪酶 (HSL) 和肉毒碱棕榈酰转移酶1 (CPT1) 基因高表达并伴随酶活提高,进而促进肌肉中脂肪酸β氧化反应,减少蛋白质因分解供能所带来的消耗,促进肌肉中蛋白质沉积。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2131/20220253
摘要:
网箱养殖区的规划和选址,对于提高经济效益和推进网箱养殖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影响网箱养殖的因素涉及到海洋环境、生产管理和设施安全等,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决策过程。因此,构建用以评估影响深水网箱养殖选址的指标体系非常重要。利用层次分析法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构建了包含3项准则层和14项指标层的深水网箱养殖选址指标体系模型,并根据专家判断法定量化分析各项准则层和指标层各项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自然因素为准则层中影响深水网箱养殖选址的最重要指标,其次是限制性因素,最后是社会因素。14项二级指标中,水质是最重要的二级指标,影响最小的是饲料供应。基于AHP决策方法构建的深水网箱养殖选址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定量化分析不同因素的重要性程度,有助于合理布局深水网箱养殖区域,对适宜开展深水网箱养殖的区域进行选择,并为海洋功能区划的优化和修编提供参考。
网箱养殖区的规划和选址,对于提高经济效益和推进网箱养殖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影响网箱养殖的因素涉及到海洋环境、生产管理和设施安全等,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决策过程。因此,构建用以评估影响深水网箱养殖选址的指标体系非常重要。利用层次分析法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构建了包含3项准则层和14项指标层的深水网箱养殖选址指标体系模型,并根据专家判断法定量化分析各项准则层和指标层各项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自然因素为准则层中影响深水网箱养殖选址的最重要指标,其次是限制性因素,最后是社会因素。14项二级指标中,水质是最重要的二级指标,影响最小的是饲料供应。基于AHP决策方法构建的深水网箱养殖选址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定量化分析不同因素的重要性程度,有助于合理布局深水网箱养殖区域,对适宜开展深水网箱养殖的区域进行选择,并为海洋功能区划的优化和修编提供参考。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2131/20220297
摘要:
增殖细胞核抗原 (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PCNA) 作为DNA聚合酶δ的辅助蛋白,在DNA复制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近缘新对虾 (Metapenaeus affinis) 卵巢发育过程中存在细胞增殖活动旺盛的阶段,但目前关于其卵巢发育的分子机制研究较少。利用RACE (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 技术获得近缘新对虾PCNA (MaPCNA) 基因的cDNA序列全长,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 对其进行卵巢发育相关的表达分析。MaPCNA全长为1 144 bp,包含140 bp的5'非编码区,221 bp的3'非编码区,开放阅读框 (ORF) 为783 bp,编码260个氨基酸。MaPCNA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8.82 kD,理论等电点为4.5。多重比对分析表明,PCNA氨基酸序列在甲壳动物中较为保守。组织表达结果显示,MaPCNA基因在检测的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卵巢中的表达量最为显著 (P<0.05)。在不同发育阶段的卵巢中,MaPCNA基因的表达出现变化 (P<0.05),从I期开始逐渐上升,到III期表达量最高,之后显著降低并趋于平稳。MaPCNA基因在幼体发育不同时期的表达中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趋势,在受精卵时期的表达量最高,之后呈下降趋势,从无节幼体VI期开始表达平稳。研究结果提示PCNA基因可能在近缘新对虾的卵巢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增殖细胞核抗原 (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PCNA) 作为DNA聚合酶δ的辅助蛋白,在DNA复制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近缘新对虾 (Metapenaeus affinis) 卵巢发育过程中存在细胞增殖活动旺盛的阶段,但目前关于其卵巢发育的分子机制研究较少。利用RACE (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 技术获得近缘新对虾PCNA (MaPCNA) 基因的cDNA序列全长,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 对其进行卵巢发育相关的表达分析。MaPCNA全长为1 144 bp,包含140 bp的5'非编码区,221 bp的3'非编码区,开放阅读框 (ORF) 为783 bp,编码260个氨基酸。MaPCNA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8.82 kD,理论等电点为4.5。多重比对分析表明,PCNA氨基酸序列在甲壳动物中较为保守。组织表达结果显示,MaPCNA基因在检测的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卵巢中的表达量最为显著 (P<0.05)。在不同发育阶段的卵巢中,MaPCNA基因的表达出现变化 (P<0.05),从I期开始逐渐上升,到III期表达量最高,之后显著降低并趋于平稳。MaPCNA基因在幼体发育不同时期的表达中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趋势,在受精卵时期的表达量最高,之后呈下降趋势,从无节幼体VI期开始表达平稳。研究结果提示PCNA基因可能在近缘新对虾的卵巢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2131/20220320
摘要:
稻田金背鲤 (Cyprinus carpio var. Jinbei) 是经过多个世代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生活于稻田的鲤鱼。为推广金背鲤-稻田养殖模式,为该模式下的良种选育提供数据支撑,以池塘养殖的金背鲤为对照组,采用组织学、酶学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分析了其尾柄肌纤维及相关代谢酶与基因表达,探究了稻田金背鲤尾柄肌肉在稻田浅水生态条件下生长的适应性特征。结果显示:在水稻扬花期和渔获期,尾柄肌纤维直径稻田组均大于池塘组,并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在水稻扬花期和渔获期,尾柄肌纤维横截面积稻田组大于池塘组,在渔获期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尾柄肌纤维密度稻田组均小于池塘组,在渔获期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在水稻扬花期和渔获期,代谢酶中的乳酸脱氢酶 (LDH)、过氧化氢酶 (CAT) 和Ca2+-ATP酶活性稻田组均高于池塘组;在水稻扬花期,稻田组的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助激活因子α (PGC-1α) 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池塘组 (P<0.05),而稻田组的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 (AMPK)、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 (SIRT1) 基因表达量在水稻扬花期和渔获期均显著低于池塘组 (P<0.05)。研究显示,稻田金背鲤尾柄肌肉有更大的肌纤维直径和横截面积,尾柄肌肉呈现较高的LDH和Ca2+-ATP酶活性,这是其适应稻田浅水生活的特点;稻田金背鲤的尾柄抗阻运动会引起肌肉肥大,与其激活蛋白质合成通路有关,而池塘金背鲤通常进行长时间的耐力运动,与其线粒体生物合成有关;在水稻扬花期,稻田金背鲤PGC-1α基因表达量较高,可能与此阶段水稻开花、稻田中昆虫增多、生物多样性增加以及生物量增加有关。
稻田金背鲤 (Cyprinus carpio var. Jinbei) 是经过多个世代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生活于稻田的鲤鱼。为推广金背鲤-稻田养殖模式,为该模式下的良种选育提供数据支撑,以池塘养殖的金背鲤为对照组,采用组织学、酶学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分析了其尾柄肌纤维及相关代谢酶与基因表达,探究了稻田金背鲤尾柄肌肉在稻田浅水生态条件下生长的适应性特征。结果显示:在水稻扬花期和渔获期,尾柄肌纤维直径稻田组均大于池塘组,并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在水稻扬花期和渔获期,尾柄肌纤维横截面积稻田组大于池塘组,在渔获期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尾柄肌纤维密度稻田组均小于池塘组,在渔获期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在水稻扬花期和渔获期,代谢酶中的乳酸脱氢酶 (LDH)、过氧化氢酶 (CAT) 和Ca2+-ATP酶活性稻田组均高于池塘组;在水稻扬花期,稻田组的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助激活因子α (PGC-1α) 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池塘组 (P<0.05),而稻田组的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 (AMPK)、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 (SIRT1) 基因表达量在水稻扬花期和渔获期均显著低于池塘组 (P<0.05)。研究显示,稻田金背鲤尾柄肌肉有更大的肌纤维直径和横截面积,尾柄肌肉呈现较高的LDH和Ca2+-ATP酶活性,这是其适应稻田浅水生活的特点;稻田金背鲤的尾柄抗阻运动会引起肌肉肥大,与其激活蛋白质合成通路有关,而池塘金背鲤通常进行长时间的耐力运动,与其线粒体生物合成有关;在水稻扬花期,稻田金背鲤PGC-1α基因表达量较高,可能与此阶段水稻开花、稻田中昆虫增多、生物多样性增加以及生物量增加有关。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2131/20220235
摘要:
中西太平洋热带海域是世界上最大的鲣 (Katsuwonus pelamis) 渔场。为合理开发和利用中西太平洋围网鲣自由鱼群的渔业资源,根据1995—2019年中西太平洋渔业委员会的围网鲣数据计算资源丰度指数,得出渔场重心,并结合海表温度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海洋尼诺指数 (Oceanic Niño Index, ONI) 进行皮尔森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 (Catch per unit effort, CPUE) 可用于表征自由鱼群渔场重心的资源丰度,且与暖池重心经度以及右边缘经度有显著相关性;渔场重心与暖池指标 (暖池重心经度与右边缘经度) 的相对位置以及变动趋势在不同气候模式下存在差异,而在同一气候模式中相同。结果表明,渔场重心可通过暖池重心的变化进行预测,而通过构建暖池场与自由鱼群资源丰度的时空分布关系发现,暖池右边缘能够与自由鱼群的空间分布产生联系,为商业性捕捞围网鲣自由鱼群提供渔场边界的指示,为其资源开发与养护提供科学依据。
中西太平洋热带海域是世界上最大的鲣 (Katsuwonus pelamis) 渔场。为合理开发和利用中西太平洋围网鲣自由鱼群的渔业资源,根据1995—2019年中西太平洋渔业委员会的围网鲣数据计算资源丰度指数,得出渔场重心,并结合海表温度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海洋尼诺指数 (Oceanic Niño Index, ONI) 进行皮尔森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 (Catch per unit effort, CPUE) 可用于表征自由鱼群渔场重心的资源丰度,且与暖池重心经度以及右边缘经度有显著相关性;渔场重心与暖池指标 (暖池重心经度与右边缘经度) 的相对位置以及变动趋势在不同气候模式下存在差异,而在同一气候模式中相同。结果表明,渔场重心可通过暖池重心的变化进行预测,而通过构建暖池场与自由鱼群资源丰度的时空分布关系发现,暖池右边缘能够与自由鱼群的空间分布产生联系,为商业性捕捞围网鲣自由鱼群提供渔场边界的指示,为其资源开发与养护提供科学依据。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2131/20220321
摘要:
四川地区养殖的白乌鳢 (Channa argus) 在2021年秋冬阴雨季节频繁发生溃疡性死亡事件。为确定白乌鳢溃疡性疾病的原因,通过临床观察、分离培养、组织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技术开展了研究。大体病理研究发现,患病鱼主要表现为皮肤脱落并暴露皮下肌肉层,肌肉出现深层溃疡的情况;在光镜下,发现肌肉触片中有直径为10~20 μm的无隔膜分枝状菌丝,通过霉菌分离纯化和ITS基因序列分析,鉴定该病原菌为侵入性丝囊霉菌 (Aphanomyces invadans)。组织病理学显示,在皮肤真皮层和肌肉中的溃疡边缘包围着成熟的肉芽肿,而这些肉芽肿可侵袭至肉眼所观察到的正常肌肉处,对病鱼造成进一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此次白乌鳢暴发性死亡的原因是侵入性丝囊霉菌引起的流行性溃疡综合征 (Epizootic Ulcerative Syndrome, EUS),这是关于白乌鳢流行性溃疡综合征的首次报告。研究结果为侵入性丝囊霉菌的鉴定和临床诊断提供了理论参考,也是侵入性丝囊霉菌宿主进一步扩大的证明。
四川地区养殖的白乌鳢 (Channa argus) 在2021年秋冬阴雨季节频繁发生溃疡性死亡事件。为确定白乌鳢溃疡性疾病的原因,通过临床观察、分离培养、组织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技术开展了研究。大体病理研究发现,患病鱼主要表现为皮肤脱落并暴露皮下肌肉层,肌肉出现深层溃疡的情况;在光镜下,发现肌肉触片中有直径为10~20 μm的无隔膜分枝状菌丝,通过霉菌分离纯化和ITS基因序列分析,鉴定该病原菌为侵入性丝囊霉菌 (Aphanomyces invadans)。组织病理学显示,在皮肤真皮层和肌肉中的溃疡边缘包围着成熟的肉芽肿,而这些肉芽肿可侵袭至肉眼所观察到的正常肌肉处,对病鱼造成进一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此次白乌鳢暴发性死亡的原因是侵入性丝囊霉菌引起的流行性溃疡综合征 (Epizootic Ulcerative Syndrome, EUS),这是关于白乌鳢流行性溃疡综合征的首次报告。研究结果为侵入性丝囊霉菌的鉴定和临床诊断提供了理论参考,也是侵入性丝囊霉菌宿主进一步扩大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