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1年  17卷  第6期

栏目
显示方式:
目录
2021-06期封面+目录
2021, 17(6): 0-0.
摘要:
研究论文
基于渔船轨迹的阿根廷滑柔鱼捕捞强度空间分析
史慧敏, 樊伟, 张涵, 杨胜龙
2021, 17(6): 1-11. doi: 10.12131/20210010
摘要:
为了解阿根廷滑柔鱼 (Illex argentinus) 渔船捕捞行为与空间分布,为其资源管理提供参考,文章采用2018年1—5月的船舶自动识别系统 (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 AIS) 数据,通过统计方法分析渔船捕捞行为特征,基于数据挖掘方法识别鱿钓渔船作业轨迹点,统计和绘制鱿鱼渔场捕捞强度分布图,分析了阿根廷滑柔鱼渔场各月捕捞强度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 阿根廷滑柔鱼鱿钓渔船速度呈明显的双峰分布;2) 1—4月是阿根廷滑柔鱼渔汛期,作业渔船投入的捕捞努力量最多,中国大陆渔船2—4月捕捞强度高,其他国家和地区渔船高强度主要集中在4—5月;3) 各月捕捞努力量存在空间自相关并呈现显著聚集分布模式;4) 热点分析表明,2018年1—5月研究区域的捕捞努力量高值和低值均存在聚集分布,鱿钓渔船捕捞热点区域呈南移趋势。
基于DNA条形码的南海美济礁潟湖鱼卵种类鉴定与组成初探
卢芷程, 李敏, 张俊, 张帅, 李红婷, 蒋佩文, 陈晓雷, 曹漪婷, 陈作志
2021, 17(6): 12-21. doi: 10.12131/20210091
摘要:
珊瑚礁是海洋鱼类的重要栖息地,具有产卵、育幼等重要的生态功能。该研究采用线粒体DNA的COI (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 I) 片段作为分子标记,鉴定了南海美济礁潟湖鱼卵,并分析了春、秋季的种类组成和季节变化特征。结果显示,美济礁鱼卵种类为37种,隶属于3目23科31属,其中33种鉴定到种,4种鉴定到属,主要为鲈形目 (种类占比91.89%,数量占比97.31%)。美济礁鱼卵生态类型主要为礁栖类群 (占比72.97%)。春季鱼卵密度为0.95粒·m–3,秋季为0.54粒·m–3。优势度大于0.001的优势鱼卵种类,春季为黑带鳞鳍梅鲷 (Pterocaesio tile)、犬牙锥齿鲷 (Pentapodus caninus)、黑斑绯鲤 (Upeneus tragula) 和青星九棘鲈 (Cephalopholis miniata) 4种;秋季为黄鳍金枪鱼 (Thunnus albacares) 和条纹眶棘鲈 (Scolopsis taenioptera) 2种。美济礁春秋季的鱼卵物种更替率高达94.59%。春、秋两季的平均分类差异指数为53.63、50.77,分类差异变异指数为111.45、31.03。结果表明,美济礁是多种珊瑚礁栖鱼类的产卵场,同时也是多种深海鱼类和大洋性洄游鱼类 (如黄鳍金枪鱼) 的产卵场;鱼卵群落结构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证明了珊瑚礁鱼类对特定生境的高度利用。
南海珊瑚礁海域蜂巢石斑鱼生物学特征研究
李媛洁, 陈作志, 张俊, 江艳娥, 龚玉艳, 洪小帆, 杨玉滔
2021, 17(6): 22-30. doi: 10.12131/20210105
摘要:
蜂巢石斑鱼 (Epinephelus merra) 是南海珊瑚礁鱼类的代表种。文章以2018—2019年南沙群岛海域和中、西沙群岛海域采集的蜂巢石斑鱼样本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其年龄和生长、体长和体质量、性比和性成熟度、摄食强度、肥满度等生物学特征,旨在深入了解该鱼的生长规律和种群特征。结果表明,南沙群岛海域蜂巢石斑鱼优势体长组为80~160 mm,体长和体质量关系异速生长因子 (b) 为2.783 5,平均肥满度为2.24,其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生长参数中渐近体长 (L) 为183 mm,生长系数 (k) 为0.260,起始生长年龄 (t0) 为−1.268;中、西沙群岛海域蜂巢石斑鱼的优势体长组为110~160 mm,体长和体质量关系b为2.592 5,平均肥满度为2.02,其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生长参数中 L为260 mm,k为0.128,t0为−2.494。南沙、中、西沙群岛海域共计61个蜂巢石斑鱼耳石样本年龄介于1~6龄,优势年龄组为1~2龄。两海域性腺成熟度均以Ⅱ期为主,摄食等级均以1级为主。与中、西沙群岛海域相比,南沙群岛海域的蜂巢石斑鱼群体表现出体型较小、生长速度快等特征。
珠江河口棘头梅童鱼生物学特征的年代际变化
熊朋莉, 陈作志, 侯刚, 张帅, 邱永松, 范江涛, 徐姗楠
2021, 17(6): 31-38. doi: 10.12131/20210072
摘要:
文章根据1986—1987年和 2018—2019年珠江河口棘头梅童鱼 (Collichthy lucidus) 的调查数据,对其群体结构、生长、摄食等主要生物学特征的年代际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2个调查时间段内棘头梅童鱼群体优势体长组均为90~110 mm,平均体长分别为 (95±13) mm和 (93±18) mm。2个年代际的平均体长无显著差异 (P>0.05),但优势体长组个体数占比降低 (P<0.05);50%性成熟体长明显缩短。1986—1987年棘头梅童鱼雌性群体初次性成熟体长为112 mm,2018—2019年缩短至88 mm;肥满度、摄食等级、产卵群体中雄性占比均呈上升的趋势。2018—2019年棘头梅童鱼群体、雌性、雄性平均肥满度以及平均摄食等级均高于1986—1987年 (P<0.05)。1986—1987年棘头梅童鱼雌、雄个体平均摄食等级差异显著 (P<0.05),春、冬季群体平均摄食等级无显著差异 (P>0.05),平均肥满度无显著差异 (P>0.05)。2018—2019年棘头梅童鱼雌、雄个体的平均肥满度和平均摄食等级均存在显著差异 (P<0.05),群体平均摄食等级在春、冬季有显著差异,且冬季的平均摄食等级高于春季 (P<0.05)。
浙江南部近海鳞鳍叫姑鱼和皮氏叫姑鱼的生长、性成熟和死亡特征研究
裴如德, 麻秋云, 田思泉, 张云飞, 范青松
2021, 17(6): 39-47. doi: 10.12131/20210058
摘要:
鳞鳍叫姑鱼 (Johnius distinctus) 和皮氏叫姑鱼 (J. belangerii) 是我国东海的小型经济鱼类,且为生态系统中重要的饵料鱼类,研究分析其生物学特征对促进东海生态系统和渔业的科学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根据2015年11月至2018年11月浙江南部近海渔业资源季度调查数据,运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 (Linear mixed effects model, LMEM) 研究了这2种叫姑鱼的生长特征及其异质性;通过ELEFAN法估算了2种叫姑鱼的极限体长L、趋近极限体长的相对生长速率k、理论生长起始年龄t0、自然死亡系数M、总死亡系数Z、开发率E以及50%性成熟体长。结果表明,季节对2种叫姑鱼体长和体质量关系影响最为显著;鳞鳍叫姑鱼L=216.83 mm,k=0.84,t0=−0.18;皮氏叫姑鱼L=207.38 mm,k=0.63,t0=−0.25;鳞鳍叫姑鱼Z=3.80,M=1.53,E=0.60;皮氏叫姑鱼Z=1.88,M=1.24,E=0.34;鳞鳍叫姑鱼和皮氏叫姑鱼50%性成熟体长分别为133.1和128.9 mm。
基于微卫星标记对长江下游鲢遗传多样性现状的分析
罗宇婷, 方弟安, 周彦锋, 徐东坡, 彭云鑫, 彭飞, 张桂宁, 刘凯, 尤洋
2021, 17(6): 48-57. doi: 10.12131/20210067
摘要:
为了解长江下游鲢 (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 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布,该研究利用微卫星分子标记结合毛细管电泳技术,通过对2017—2019年长江湖口、安庆、芜湖、当涂、镇江、靖江、张家港和常熟8个江段鲢野生群体共327 份DNA进行基因分型与遗传多样性相关分析,比对了其遗传多样性、遗传分化和遗传结构情况。结果显示,长江下游8 个群体总体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但群体内缺乏足够的杂合子,8个群体等位基因数 (Na)介于6.0~12.3,有效等位基因数(Ne)介于3.94~6.10,观测杂合度 (Ho)和期望杂合度 (He)分别介于0.617~0.719和0.658~0.774,无偏期望杂合度(uHe)介于0.671~0.782,Shannon's信息指数 (I)介于1.38~1.86,群体内近交系数 (F)介于0.001~0.174;遗传分化分析显示Fst (F-statitics values) 介于0.006~0.068,基因流 (Nm)介于3.41~41.9,遗传距离 (D)介于0.001~0.106,湖口群体与其他群体表现出中等程度的遗传差异,其他群体间遗传差异很小,分子方差分析显示变异主要来自群体内 (97.6%);遗传结构分析显示湖口群体有不同于其他群体的基因库。结果表明江湖连通性可能对于鲢在湖口江段展现独特遗传分化特征具有积极意义,而形成这种种群分化究竟是由于地理距离的空间隔离还是生境差异的生理屏障有待进一步探究。
黄鳍棘鲷精子冷冻保存方法探究
贾濮元, 郭华阳, 朱克诚, 刘宝锁, 郭梁, 张楠, 江世贵, 张殿昌
2021, 17(6): 58-65. doi: 10.12131/20210083
摘要:
黄鳍棘鲷 (Acanthopagrus latus) 是中国具有重要商业价值的海水鱼类之一,对其精子开展冷冻保存可为黄鳍棘鲷育种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可有效预防其种质资源衰退,保持其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该研究以黄鳍棘鲷精子为实验材料,对其精子冷冻保存的稀释液、葡萄糖浓度、抗冻剂种类及浓度、精子与保护液稀释比例和降温程序等进行了筛选优化。结果表明,以含10 g·L−1葡萄糖、5%乙二醇的MPRS溶液与精子按1∶2的比例稀释,4 ℃平衡30 min,液氮面上5 cm熏蒸5 min,最后投入液氮保存2 h,将黄鳍棘鲷冷冻精子于37 ℃水浴解冻后活性最好,精子活力、运动时间和寿命可分别达到 (85.17±3.66)%、(9.16±7.70) s和 (94.29±9.55) s。
4种中草药单体对嗜热四膜虫生长和凋亡的影响
潘厚军, 康佳磊, 张德锋, 常藕琴, 任燕, 王亚军, 蒋俊贤, 王琳, 石存斌
2021, 17(6): 66-73. doi: 10.12131/20210163
摘要:
利用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活细胞计数、CCK-8细胞活力测定、抗氧化酶活力测定等技术,研究了青蒿素、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小檗碱 (又名黄连素) 等4种中草药单体对嗜热四膜虫 (Tetrahymena thermophila) 生长和凋亡的影响,为应用嗜热四膜虫筛选抗鱼寄生虫中草药提供参考。结果表明,采用Hoechst荧光染色,4种单体在高浓度 (20~200 mg·L−1) 作用下均可使嗜热四膜虫凋亡,显著着色发亮。4种单体对嗜热四膜虫的半抑制浓度 (IC50) 和95%置信区间 (95% confidence interval, 95% CI),用细胞计数法测定依次为21.23 (16.71~28.23) mg·L−1、3.77 (1.91~5.54) mg·L−1、1.70 (0.18~3.82) mg·L−1和44.56 (29.82~98.66) mg·L−1,CCK-8细胞活力测定法依次为20.03 (13.02~28.45) mg·L−1、6.07 (4.39~7.65) mg·L−1、3.67 (2.61~4.72) mg·L−1和107.39 (66.78~267.17) mg·L−1,CCK-8法与细胞计数法所呈现的趋势较为一致。在单体质量浓度为1.25~50.0 mg·L−1,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过氧化氢酶 (CAT) 活力有升高趋势,而丙二醛 (MDA) 呈下降趋势,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活力先升高后降低。上述结果表明,4种中草药单体对嗜热四膜虫的生长和凋亡有剂量效应关系,凋亡的产生可能与细胞氧化应激状态改变有关。
草鱼源乳酸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王楠, 尹纪元, 王英英, 李莹莹, 吴斯宇, 石存斌, 李家豪, 曹际振, 王庆
2021, 17(6): 74-84. doi: 10.12131/20210039
摘要:
随着水产养殖病害问题日益严重,抗生素和药物使用对环境造成的危害越来越大,开展绿色生态防控技术研究是实现水产健康养殖的重要途径。该研究从健康草鱼 (Ctenopharyngodon idella) 肠道分离获得8株乳酸菌 (Lactobacillus),经生化反应和16S rRNA鉴定,均为植物乳杆菌 (L. plantarum)。生物学特性评价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分离株Y190430的发酵性能最好,且具有良好的抗生素敏感性;与植物乳杆菌标准株ATCC8014和商品乳酸菌相比较,分离株Y190430对酸、碱、盐、温度等环境胁迫具有更好的耐受性,同时具有更快的产酸速率,并可通过代谢产物抑制病原菌生长,体外抑菌试验表明分离株Y190430对常见水产病原菌的拮抗能力更强。
养水机对刺参池塘理化参数和细菌丰度的影响
张东升, 王祖峰, 周玮
2021, 17(6): 85-92. doi: 10.12131/20210065
摘要:
养水机是一套能打破温、盐跃层的水质改良设备。为评价养水机对池塘水质的改良效果,该研究于大连庄河刺参 (Apostichopus japonicus) 养殖场,以自然纳潮和微孔曝气池塘为对照,对养水机池塘8项理化参数 [温度、盐度、pH、溶解氧 (DO)、总氨氮 (TAN)、亚硝态氮 (NO2 -N)、活性磷酸盐 (PO4 3+-P) 和沉积物有机质 (TOM)] 以及环境中活的异养菌、可培养弧菌的周年动态进行了监测,旨在对养水机净化水质效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养水机池塘水中TAN、NO2 -N质量浓度在3—11月均最低 (NO2 -N质量浓度6 月除外),PO4 3+-P质量浓度在3—8月最高,沉积物中TOM各月质量分数均最低 (P<0.05),在温、盐跃层期,养水机能显著提高水体溶解氧质量浓度 (P<0.05);与微孔曝气池塘相比,在8~9个月期间养水机均能促进池塘中活的异养菌生长,抑制弧菌生长。养水机在春、夏、秋季具有改善刺参养殖池塘水质和显著降低水中弧菌的良好效果,以及显著降低全年沉积物TOM的能力,在刺参养殖场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富齿岩虫南移养殖与营养成分分析
李帅鹏, 徐斌, 王坤, 黄民巧, 杨大佐, 周一兵
2021, 17(6): 93-100. doi: 10.12131/20200222
摘要:
该研究通过南移养殖的方法,测定了富齿岩虫 (Marphysa maxidenticulata) 在广西北海地区的生长状况,并比较了南北方虫体营养成分。结果显示,经240 d的养殖,虫体平均体长达 (12.66±1.52) cm,平均体质量达 (2.30±0.86) g。试验前期,海泥底质组虫体的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粗砂底质组;而粗砂底质组的虫体在养殖后期表现出较高的特定生长率。营养组成分析结果显示,广西北海养殖和山东乳山野生虫体均含有18种氨基酸,但其基本营养组成存在显著差异 (P<0.05)。北海养殖虫体氨基酸总量 (TAA)、呈味氨基酸 (DAA)、非必需氨基酸 (NEAA)、半必需氨基酸 (SEAA)、必需氨基酸 (EAA) 含量均高于乳山野生虫体。在脂肪酸组成方面,2个地区的富齿岩虫均含有27种脂肪酸,且以棕榈酸和油酸为主要脂肪酸;乳山野生虫体饱和脂肪酸含量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与广西北海养殖虫体无显著差异;北海养殖虫体单不饱和脂肪酸总含量显著高于乳山野生虫体 (P<0.05)。
3种海蜇制品铝含量检测方法比较
孙万青, 李绪鹏, 岑剑伟, 陈胜军, 邓建朝, 潘创, 李春生
2021, 17(6): 101-106. doi: 10.12131/20210112
摘要:
文章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ICP-MS)、分光光度法和乙二胺四乙酸 (EDTA) 滴定法测定海蜇 (Rhopilema esculentum) 产品中的铝 (Al) 含量,对比检测结果、精密度和准确度差异,分析这3种方法在产业上应用的优缺点,并采用ICP-MS对中国10个沿海城市的即食海蜇产品进行了Al残留风险摸底调查。结果表明,ICP-MS和分光光度法的测定结果差异不显著,EDTA滴定法与其他2种方法存在差异,但总体相差不大。3种测定方法对盐渍海蜇和即食海蜇样品的相对标准偏差 (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 RSD) 介于1.79%~4.34%。ICP-MS对于盐渍海蜇和即食海蜇的加标回收率分别介于92%~104%和97%~100%,而分光光度法的加标回收率分别介于97%~102%和98%~101%,EDTA滴定法的加标回收率介于94%~99%,相对偏低。3种方法均符合检测要求,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此外还发现部分地区的即食海蜇Al残留量接近国家规定的限量标准。
牡蛎酶解产物对超负荷哺乳大鼠泌乳的影响
谌素华, 秦小明, 章超桦, 曹文红, 郑惠娜, 林海生
2021, 17(6): 107-114. doi: 10.12131/20210139
摘要:
文章以香港牡蛎 (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 酶解产物为研究对象,采用大鼠超负荷哺乳模型,通过测定母鼠泌乳量、仔鼠总平均体质量增加量、母鼠脏器指数、母鼠乳腺器官指数和血清催乳素 (Prolactin, PRL) 等指标,使用HE染色法观察母鼠乳腺组织结构,探讨牡蛎酶解产物 (Oyster enzymatic hydrolysate products, OEHP) 对产后超负荷哺乳母鼠泌乳的影响。结果显示,灌胃21 d中,相较于对照组,OEHP高剂量组母鼠每小时泌乳量显著增加,低剂量组的效果不显著,与剂量呈正相关。高剂量组母鼠总平均泌乳量增加57.85%,差异极显著 (P<0.01);中剂量组增加38.02%,差异显著 (P<0.05);低剂量组增加17.69%;高、中、低剂量组仔鼠体增重分别增加13.62%、12.28%、11.99%,差异极显著 (P<0.01),且高剂量组与中、低剂量组间仔鼠体增重有显著差异 (P<0.05);乳腺指数均有显著差异;脏器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高剂量组PRL浓度增加41.67%,差异极显著 (P<0.01);中剂量组增加26.39%,差异显著 (P<0.05);低剂量组增加11.11%;与低剂量组相比,高剂量组的PRL浓度增加27.50%,差异显著 (P<0.05);观察发现各组母鼠乳腺组织结构均有明显的扩大和充盈现象,说明OEHP能有效改善超负荷哺乳母鼠泌乳调节作用从而促进泌乳。
外源酶对预调理金枪鱼鱼排感官品质的影响
陈启航, 肖宇煊, 方旭波, 陈小娥
2021, 17(6): 115-121. doi: 10.12131/20210080
摘要:
为解决金枪鱼产品精深加工水平低和利用程度低的问题,并开发金枪鱼加工系列产品,文章以氨基酸态氮质量分数和感官评分为指标,比较了风味蛋白酶、中性蛋白酶、碱性蛋白酶、木瓜蛋白酶和脂肪酶对调味腌制黄鳍金枪鱼 (Thunnus albacares) 鱼排感官品质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确定金枪鱼最佳的调味腌制条件,并结合电子鼻对调味腌制前后金枪鱼的风味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风味蛋白酶是最佳的外源蛋白酶,最佳加工工艺为蛋白酶添加量0.3%、温度50 ℃、时间3.5 h,在此条件下腌制金枪鱼鱼排的氨基酸态氮质量分数为0.82 mg·g−1,感官评分为36.3,鱼排肉质鲜美,风味较佳。
研究简报
温度、盐度和pH对多纹钱蝶鱼胚胎发育的影响
孙艳秋, 刘鉴毅, 庄平, 李琪, 邹雄, 冯广朋, 赵峰, 余焱方, 孙雪娜, 杨俊, 王妤, 黄晓荣
2021, 17(6): 122-129. doi: 10.12131/20210109
摘要:
文章首次探究了在不同温度、盐度和pH条件下多纹钱蝶鱼 (Selenotoca multifasciata) 胚胎发育的特点,可为该鱼苗种培育适宜条件的选择和调控提供参考。实验将多纹钱蝶鱼受精卵分别置于不同温度 (16、20、24、26、28、30、32、34、36 ℃)、盐度 (淡水、5、10、15、20、25、30、35) 和pH (5.0、5.5、6.0、6.5、7.0、7.5、8.0、8.5、9.0、9.5、10.0) 下孵化。结果显示,在盐度32下,孵化温度介于24~36 ℃,随着温度的升高,出膜时间缩短,孵化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畸形率相反,26~28 ℃为最适孵化温度。pH 5.5~8.5仔鱼均能出膜,随着pH的升高,出膜时间缩短,孵化率先升后降,畸形率相反,7.0~8.2为最适孵化pH。该鱼具有广盐性,盐度5~35均可孵化,淡水中孵化率为0,孵化率随盐度的升高呈先升后降的趋势,畸形率相反,最适孵化盐度为25~32。
黄带拟鲹肌肉营养成分分析
姜燕, 柳学周, 崔爱君, 王开杰, 王滨, 徐永江
2021, 17(6): 130-135. doi: 10.12131/20210095
摘要:
黄带拟鲹 (Pseudocaranx dentex) 肌肉鲜嫩味美,是刺身、寿司等上等食材的来源。为全面认识黄带拟鲹的营养价值,该研究采用生化法对其肌肉营养成分进行检测,并评价其营养品质。结果显示,黄带拟鲹肌肉粗蛋白含量较高。在氨基酸水平,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40.67%,鲜味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35.37%,符合FAO/WHO推荐的理想蛋白质标准;依据必需氨基酸的氨基酸评分 (AAS) 和化学评分 (CS) ,蛋氨酸、缬氨酸分别是黄带拟鲹的第一、第二限制性氨基酸。黄带拟鲹肌肉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73.73%,其中,二十碳五烯酸 (EPA)+二十二碳六烯酸 (DHA) 含量为21.20%,n-3 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 (PUFA) 含量是n-6系列 PUFA的1.95倍,说明黄带拟鲹可为人类提供优质的不饱和脂肪酸。黄带拟鲹肌肉中还含有人体组织结构和正常生理活动所必需的多种矿物质元素,是一种具有广阔开发前景的经济鱼类。